隨著聯邦大選進入最後衝刺階段,住房負擔問題成為各黨競選的核心議題。自由黨領袖馬克·卡尼(Mark Carney)與保守黨領袖皮埃爾·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不約而同提出,要讓加拿大年輕人重拾父輩時代“輕鬆買房”的希望。然而,懷舊式口號背後,誰的住房政策更具可行性?

圖片來源:The Logic
根據多倫多星報分析,盡管兩黨都承諾緩解住房負擔,但在具體手段上存在明顯差異。
自由黨提議,對首次購房者購買價格低於100萬元的新建住宅免除5%GST,並對100萬至150萬元區間的新房適度減稅;保守黨則主張對所有購房者購買130萬加元以下新建住宅免征GST。專家指出,兩黨的GST減免雖有助刺激新屋供應,但因新房GST多內嵌於建造成本中,購房者能實際感受到的減負效果可能有限。
卡尼承諾每年建50萬套住房,十年達標;博勵治提出五年內建230萬套。自由黨計劃通過預製建築技術、複興多戶住宅建設津貼等手段提速;保守黨則強調打破官僚障礙,承諾簡化審批流程、統一建築規範,加快住房項目落地。學者提醒,建房難題不僅在審批,更在融資與成本控製。
自由黨擬設立新的住房機構,整合低成本貸款、補貼資源,投資非營利住房與土地信托項目;保守黨則主張出售15%的聯邦土地,並要求新開發項目必須包含經濟適用房單元。專家警告,改建公共土地項目存在效率與成本隱患,而扶持非市場住房模式可能更具長期可持續性。
兩黨均提出削減開發費用。保守黨承諾,如果城市降費,聯邦補貼一半,否則扣留撥款;自由黨則對多單元住宅建築項目進行為期五年的開發費豁免。問題在於,開發費用關係到城市基礎設施投入,若減少,城市可能轉而提高房產稅,影響全體居民。
自由黨希望擴大“住房加速基金”,以資金獎勵支持密度提升的城市。保守黨則主張采取強製措施,要求交通樞紐附近地區預先批準高密度開發,否則凍結聯邦資金。專家擔憂,簡單以資金獎懲推動城市密度增長,可能低估地方決策的複雜性和居民反對聲音。
無論是自由黨的“投資建房”路線,還是保守黨的“打破障礙”戰略,要真正讓年輕人實現擁有住房的夢想,都需跨越重重現實障礙。選民面對的,已不僅是對懷舊記憶的追尋,更是對一套切實可行的住房戰略的深度拷問。
文章來源:https://www.thestar.com/real-estate/carney-poilievre-want-to-turn-back-the-clock-on-housing-but-2025-is-not-your/article_5f0780e0-0055-46e6-a46e-b38a5a7eff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