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加拿大各大都會區房市在低利率刺激下狂飆突進,不少投資者冒險高杠杆入市,押注未來房價持續上漲。但如今泡沫破裂,利率飆升,房價下跌,大批炒房者陷入違約泥潭,損失本金之餘還面臨高額索賠。開發商則紛紛采取法律手段追討損失,加拿大房地產市場正經曆前所未有的震蕩。

圖片來源:Ramon Ferreira Toronto Star
瘋狂入市:5%首付換未來暴利
據《多倫多星報》報道,2021年底,蒙特利爾物業經理尼紮爾·塔吉丁(Nizar Tajdin)在地產經紀的推薦下,認購了一套位於Forest Hill社區、總價85.5萬元的期房公寓,僅支付8.55萬元首付。
經紀人將這場交易形容為“VIP機會”,並承諾日後可高價轉手獲利。盡管塔吉丁明知自己難以獲得貸款,仍被市場的狂熱情緒鼓動入市。他回憶:“當時大家都深信,房地產不會虧。現在看來,簡直荒謬。”
現實反噬:貶值、違約、索賠
幾年後,塔吉丁因無法獲得貸款而違約,8.55萬元定金被沒收,更面臨高達86萬元的違約賠償訴訟。他的遭遇並非個案。隨著市場轉冷,期房買家違約事件激增。
《星報》調查發現,僅CentreCourt和Mod Developments兩家開發商,已對近130名買家提起訴訟,涉及多倫多五個項目。這些買家多在2020年前後入市,原定2024年交房,但如今因房價下跌、貸款困難而陷入債務危機。
有部分買家試圖以“不可抗力”為由抗辯,但開發商並不接受這一說法。房地產律師馬克·莫裏斯(Mark Morris)指出:“就算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也未出現如此規模的違約。”
利率暴漲、轉售無門,投資者接連“爆雷”
2020至2022年間,多倫多房價飆升逾50%,央行基準利率低至0.25%。投資者蜂擁搶購,僅需5%-10%首付,無需貸款,甚至可提前通過“轉讓銷售”套利。數據顯示,當時投資者占新建公寓買家的65%。
然而,2022年3月起,隨著加拿大央行連續加息至5%,房市急轉直下,轉售市場停擺,經紀人紛紛失聯,投資者無路可退。
買家托多羅夫(Kristiyan Todorov)在Mercer Street購買的單位原價110萬元,最終縮水至83萬元賣出,不僅虧掉20萬元定金,還遭索賠百萬元,另附24%年息。
律師阿卡迪·布舍列夫(Arkadi Bouchelev)代理的Mercer Street案件涉及19名買家,索賠金額逾1300萬元。他估計,大多倫多地區正有上萬人面臨類似風險。
市場鏈式衝擊:房價、開發、供應三重打擊
專家指出,大規模違約已引發市場連鎖反應:
- 房價受挫:若開發商低價拋售違約單位,整棟大樓估值將整體下調,影響所有業主資產。
- 開發商受損:項目無法按原價轉售,開發商需虧本出售或轉為出租,回本周期延長。
- 新項目銳減:未來三年,新建公寓竣工量預計將驟降69%,令住房供應雪上加霜。
塔吉丁購買的那套公寓最終以42萬元成交,不到原價的一半。但他的煩惱遠未結束——即使房子已售出,他仍面臨高額索賠。
“我從沒想過,買不起房會把我送上法庭。”塔吉丁無奈地說。
樓市神話終結,代價正在顯現
這場由低利率催生的投機狂潮,正以法律訴訟、金融壓力與市場凍結的形式結束。曾被視為穩賺不賠的房地產投資神話,如今正被現實一一打破。無論是個體買家,還是整體市場,最終都需為這場“恐慌入市”的投機付出代價。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