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多倫多建造更多房屋並不是可負擔性關鍵,而是這個


Sat Aug 11 2018房大師


過去一周,多倫多地產市場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其中一個聲音群體認為市場正在從去年的低迷中複蘇。另一個聲音群體認為市場變得越來越難以承受,促使多倫多市長將經濟適用房作為其競選的核心。


多倫多7月份的房屋銷售數據呈現複蘇趨勢,不管是銷售還是價格都高於去年同期。


經過幾個月的價格和銷售下降之後,房市的複蘇消息令房主興高采烈,但因資金問題被房產市場拒之門外的人可不這麼想。


新建10萬套住房也難解燃眉之急


多倫多市長競選人詹妮弗·凱斯馬特(Jennifer Keesmaat)承諾在未來10年內建造10萬套經濟適用房。10萬可能看起來很多,但對於一個不斷發展的城市來說,這些房屋即使建成,也不太可能對提高承受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通常政府幹預措施很難對住房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即使銷售和房價下跌也不一定就能提高可負擔性。


例如,去年多倫多房價和銷售額下降並沒有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價格更便宜,首次購房者看中的房屋價格並沒有太大改變。


與此同時,售價下跌並不意味著租金也會跟著下降。租金波動性明顯低於房價。因此,房價的短期下降並不一定會有更實惠的租賃單位。



很多情況下政府解決住房負擔性的政策會適得其反。


例如,安大略省政府去年實施了租金管製。然而,今年一份城市報告指出,多倫多租金“飆升至15年來的高位,而空置率現在是16年來最低的。”


住房市場的困境並非多倫多獨有。其他城市如倫敦,紐約和溫哥華幾十年來也面臨同樣的難題。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對住房可負擔性起到關鍵作用。


紐約和倫敦地鐵已經覆蓋到了市區以外的地區,以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在租住便宜的較遠房屋的同時,不影響他們去市中心上班。


多倫多的GO Transit係統和蒙特利爾的Exo鐵路網絡,都為在市中心工作但租不起房的人提供了解決方案,他們可以在較遠的地區租房住,然後乘地鐵上班。


我們是可以拿需求度很高的公有土地去建房子,但更好的方案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使工作的人可以任意選擇相對便宜的居住區域,這樣才可以解決住房負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