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這一地區華人多的城市越來越窮,其中原因讓人唏噓不已


Sat Dec 08 2018房大師小編

轉自高度見聞 RiseNews



別看溫哥華號稱是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斯坦利公園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城中分布著不少多元文化美食餐廳,到處都是正在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如果隻是初來乍到,還真的以為這裏是一片欣欣向榮呢。其實並不然,目前整個溫哥華地區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社會越來越不平等,貧富差距屢創新高,尤其是中低收入者,誰也別瞧不起誰,大家窮的隻剩下渣。


大溫貧富差距在逐漸拉大

最近來自多倫多大學的專家David Hulchanski根據加拿大最新人口普查數據就包括大溫在內的本國城市社區變遷進行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重點關注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社區的變化,沒想到結果是如此的觸目驚心。


按照David Hulchanski製定的標準,如果一個社區個人平均收入占整個社區平均水平的20%以內,那麼這個社區就是中等收入社區,高於20%是高收入社區,低於20%是低收入社區,但最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原先大溫本拿比,列治文和素裏全是中等收入社區,如今無一例外變成了低收入社區。這還不是更讓人大跌眼鏡的,現在在大溫究竟能生活在怎樣一個社區,完全靠金錢來支撐,有錢人當然可以選擇高收入社區,沒錢的屌絲隻能生活在低收入社區,如果窮的隻剩下吃土,本拿比,素裏都無法生存下去,隻能搬到更遠的地方去,那裏沒有詩裏的浪漫,隻有遠方的無奈和未知數。


大溫不同族裔收入分布情況統計圖


首先從人口情況來看,大溫無疑是多元文化社區,不過這在中高收入社區卻一點都不多元,因為中等收入社區有58%都是白人,高收入社區白人更占到了67%,隻有在低收入社區,呈現出白人,華人和南亞人三足鼎立的趨勢,分別占比27%,26%和25%。此外往往大家都說移民要比非移民生活的要好,但在中等收入社區和高收入社區,非移民占比卻高達六成以上,不過在低收入社區移民隻占比37%,非移民則占46%,說明起碼有了移民身份,不至於淪落到低收入的份。



大溫移民和非移民收入分布情況統計圖

可對於新移民而言,初來乍到面臨著高房價負擔,溫哥華市新移民占比27%,本拿比和列治文占比28%,高貴林則達到三成,素裏為33%,充分說明在高房價大山的壓迫下,越遠意味著房價和租金便宜,盡管就業很不方便,但為了謀生隻能湊合將就。


大溫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情況統計圖

其次讓人感到尷尬的是,書讀的越多,學曆越高在溫哥華反而是一個雞肋,因為高學曆和文憑可不一定與高收入成正比哦。不可否認的是,在高收入社區,擁有大學文憑的占比接近五成,但在中等收入社區,擁有大學文憑和擁有高中文憑占比都在三成左右,差距並不是很大,而在低收入社區,擁有大學文憑的占比也接近三成,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尤其對於新移民和少數族裔來說,往往雇主都強調加拿大本地經驗,而這正是兩大群體所欠缺的,畢竟隱形的天花板想輕而易舉打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同收入階層上班通勤情況統計圖

當然這次調查有一個方面終於出現無論貧富都一樣的情況,那就是不管你是土豪,一般吃瓜群眾還是屌絲,超過六成的人都選擇開車上班,並且花在路上的通勤時間都集中在15至29分鍾以內。但乘坐公車上班的比例,還是低收入社區人口相對較多,至於步行和騎車等非主流上班方式,則是高收入社區人士相對多一些。不過表面上雖然大家都更愛開車,但對於富人來說隨便改裝一下那都是小意思,而窮人光每月油錢和車險都要算的很清楚才行,因此在車的背後更多的仍是辛酸。


不同收入階層上班通勤時間統計圖

最後令人感到滄海桑田和世事無常的是,從1970年到2015年,一方面從人口比例來看,大溫地區中等收入社區和低收入社區人口數量都在上升,但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社區人口占比呈現急劇下滑趨勢,1970年還占比77%,2015年隻占比52%,與此同時低收入社區人口1970年占比連一成都不到,現在卻高升到29%,隻有高收入社區人口,這麼多年來沒有太大的變化。

1970年至2015年大溫貧富差距變遷統計圖


華人低收入地區與高房價的奧秘


那華人人口相對比較集中的列治文和本拿比又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呢? 你相信嗎,1995年前列治文都不存在低收入社區,但2015年人口占比竟達到53%,1970年列治文全城都是中等收入社區,2015年卻下降到四成,而1980年才出現的高收入社區,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如今人口占比已接近一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在列治文越來越明顯。而本拿比情況也不容樂觀,1990年以前全市低收入社區幾乎隻占很小的比例,但2015年占比卻達到56%成為主流,1990年中等收入社區占比高達93%,2015年隻剩下四成,中等收入社區大幅下降甚至消失,這才是未來最大的危機。


1970年至2015年列治文貧富差距變遷統計圖


但是且慢,回歸到現實就會發現,傳統對西人低收入和貧富差距的調查,放在華人這邊往往又顯得脫鉤,其中根據西蒙菲沙大學城市規劃部主任Andy Yan的長期研究顯示,以華人人口最多的溫西和列治文為例,溫西有25%至33%的居民自稱是低收入人士,子女屬於兒童貧困範疇,享受著政府福利救濟,列治文Westminster Highway和Gilpin Road附近則都是新建高層豪華公寓,其中33%至50%的居民都在申報收入時表示自己是低收入家庭,表面上來看和David Hulchanski的研究成果來看似乎差不多。但問題是,既然上述兩個地區低收入人士如此之多,但房價和生活水平卻是居高不下,溫西獨立屋平均房價在200萬至600萬之間,列治文Westminster Highway和Gilpin Road豪華公寓平均價格也在50萬至130萬之間,與低收入人士居多現實似乎又有所不符,至於其中的奧秘,就有待繼續調查研究了。

1970年至2015年本拿比貧富差距變遷統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