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願意到發達國家工作或移民,即使過得平淡遠離親友,仍義無反顧?


Sun Aug 12 2018加拿大房大師

來源:知乎

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到發達國家工作或移民,

即使過得平淡,遠離親友,仍然義無反顧?


"

@知乎用戶YannF:


“生活的質量高低和滿意程度,都關乎資源和心智。這兩者確保的話,在哪裏生活都是一樣的。”

"


決定移民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內外的階層變化。暫且把“國外”定義為歐美發達國家。


1.中下階層的上升通道:在國內,處於中產以下,經濟壓力較大,婚戀市場無優勢的一部分人群,去了國外,讀書鍍金,有實力又肯努力的,可以成為年薪5萬美元的白領,或年薪10萬美元的碼農,可以進入美國的中產階層。這一部分人,移民願望非常強烈。


2. 中產階級的平移bonus:在國內,處於中產的人,去國外,通常屬於階層平移。獲得的是:更自由的環境,更安全的食品,相對輕鬆的工作狀態…這一部分人,移民願望中等,屬於bonus。


3. 中上層階級的儲備:在國內,處於上層階級的人,家庭有一定的資源積累、經濟實力,自己在國內會創造更大價值,有更多的自我實現空間,有更高社會認同度…去國外,通常就會面對階層下移的可能性。在國內有更多親朋好友,何必忍受國外的孤獨?


在國內可以開創公司,政府關係熟門熟路,何必適應國外的流程?在國內一年幾十萬-幾百萬rmb收入,何必在國外為人打工,拿幾萬美元平均薪水?這部分人,通常不會有移民願望(除非面臨危險,或想為自己留後路),但他們會在國內外同時配置房產,兩邊都作養老打算,送子女出國讀初高中及大學,但在國內創造社會價值,享受相對輕易的自我實現。


然而,個體與個體不同。也有上層階級的家庭成員,心懷田園夢想,想要遠離權力中心;也有出身貧寒的有誌之士,不願安穩度日,獨善其身,回國掀起自己的壯闊波瀾;也有為愛情,逆著內心願望做決定的;也有為事業,不得不做相反選擇的,比如建築在美國不景氣,生化在美國不好找,藝術在國內未成形,等。


同時,時代與時代不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很多人對未來中國二十年經濟發展很看好,他們開始帶孩子回國,接受中國教育。各國情況不再同於幾十年前,離開中國=自救,當時在國外刷盤子都比在國內做官要好。然而近二十年,國內外形勢,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


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喜歡的工作,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在喜歡的城市生活,去喜歡的地方旅遊,在喜歡的學校讀書。


做到以上每一點,都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傑出的思考能力,強大的執行力,以及經濟基礎。


如果隻是人雲亦雲,一心想從一個地方逃離,覺得離開這裏,去哪裏都好,通常會在新地方忍受預料不到的辛苦,然後打碎牙往肚裏咽,陷入自欺欺人的狀態。


說到底,國家或城市,隻是生活的空間。你真實獲得的,是生活的本質。決定生活本質的,第一是資源,第二是心智。


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生活中思考的問題並無大的差異:
是否選擇一家公司,是否繼續讀書深造,是否買房,是否辭職,是否結婚生子,是否送子女去私校,是否幫子女請更貴的鋼琴老師…


生活的質量高低和滿意程度,都關乎資源和心智。這兩者確保的話,在哪裏生活都是一樣的。


"


@知乎用戶葉開:


“信息的不對稱,是讓人盲目選擇和期望的源泉,多和真正體驗過你想要體驗的城市的人交流,認真的思辨的考慮別人的建議,會好很多。一個地方的優勢,未必對你個人有用。”

"


本人在帝都幹過幾年,然後一把年紀出國念書也5年了,應該可以說幾句。


還在武漢念大學的時候,我看著學校年輕的保安和學校超市那些年輕的妹子就在想,他們年輕的時候可以這麼過,可是年紀大了,在大城市裏還能做什麼呢?這樣的收入,這樣的工作經驗,是無法讓他們在這裏紮根的,隻能又回老家去。大城市什麼都貴,他們收入卻很低,留在這裏住筒子樓(帝都還有地下室和農民房等),意義何在?我跟同學討論過,不得其解。


後來我自己去了帝都工作,工資當時尚可,那時候也沒有要買房子之類的想法,開銷嘛,宅男你懂的,生活還是很輕鬆。有一次我一時興起去參觀了一下我住處附近(水立方附近)的地下室,然後回來很震驚了一陣子。黑漆漆的一溜房間,昏暗的燈光,非常矮的天花板。有些人家房間沒有關門,目測面積6-8平,有的是一家人住在裏面。衛生間貌似就是兩個,樓道裏潮氣混著臭味。


出來之後看著不遠處剛剛建好的水立方,我把自己代入了一下他們的生存空間,然後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忍受,又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他們留在這裏?比較巧的是小區理發室裏面有個姑娘就住在那裏,然後我就問了她這個問題。


她說她很愛理發這個工作,但是理發師卻是個重男輕女的行業(我不知道是否如此),女理發師很難找工作。她來北京就是希望能夠見識一下大城市的理發水平,學會本事,去開一家隻招女理發師的理發店。她說這話的時候很認真,時隔多年我依然可以體會到她對未來生活的期望。



後來看到了“蟻族”的紀錄片,也問過一些收入不高但呆在帝都的朋友,正面的例子幾乎如此,為了自己的某個理想留在這裏(前提:都是20多的年輕人)。但為什麼是帝都,為什麼是大城市?因為他們的選擇很少。


留在自己念大學的城市?是個選擇,但國內現在資源的嚴重不平衡依然造成了在當地(非一線城市)毫無人脈的他們機會寥寥。


回故鄉?中國除掉三四十個主要城市,大部分還是產業模式落後的地方。大學所學的東西,去了能幹什麼呢?年輕人多少都有自己的憧憬,大多數時候家鄉顯然不是一個可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地方。


除掉自己所在地,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對他們就是0,一片陌生。他們甚至不會知道自己在那裏能否找到一份工作,自然選擇的可能性很小。


北上廣深占據了大量的公司資源,形成了更加完整,層次更多的產業鏈。讓外來的學生們無論什麼檔次的,都有希望找到自己立足之地。各個行業的頂尖人物都在這些地方,隻要能留下來,留在他們的身邊,誰知道自己會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即使那種機會微乎其微,也讓他們有了希望。


而在經曆不多的時候,希望就會被放大。希望和奢望的區別,其實隻在你到底有多了解你期望的東西。很遺憾,對於20出頭的年輕人,指望他們了解很深刻,是不切實際的。


同時,他們在大城市,見識到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知道了更多的東西,逐漸的在那裏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即使你沒有機會去參與那些燈紅酒綠,但眼界已然和以前不同了。


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這種吸引力比回老家當個小職員大太多了。他們在大城市的生活,無論高低,都已經把大城市的基因注入了他們的大腦。


呆的時間越長,越被習慣的力量束縛,越回不去了。曾經年少輕狂可以不想家。年長了,想念父母,但工作、愛情、孩子的種種擔子一壓,你能輕易談離開,回到一個地方去從0開始嗎?


其實移民也是同樣的情況。無論是因為求學,還是因為對國內的狀況不滿,出國了就踏上了一條和在國內完全不同的路。投入的機會成本,就是以前積累下的人脈、工作經驗、甚至金錢。你在出國的路上走了幾年之後,也會和呆在北上廣深一樣,找不到回頭路了。時間越久越是如此。


父母親朋,說不想是假的。可是n年以後再回去,你的位置在哪裏?國內的發展這麼迅速,幾年的變化足以讓你以前的資本消耗殆盡。出國從頭開始好不容易積累了一些東西,回去又清零。


從大學畢業出來,到國外留學+生活又回去,一個人最好的年華已經耗的差不多了。任何輕舉妄動都可能讓你的生活無比艱難。除掉一些特殊情況非留海外不可的,其實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都沒有什麼必須留在哪裏的原因。


很多人所說什麼空氣好、自由什麼的,真心說除非你在國內親身體驗過很黑暗的東西,很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否則你出來之後很可能想法就變了。


畢竟海外不是天堂,有他自己的問題,尤其對於我們這樣的外來戶來說。沒有經曆過的東西,最好別想得太美好,尤其是完美。我現在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怎麼才能移民”。我會告訴我的這些朋友,一定要慎重,要有一個實質性的完美理由。



如果你想不清楚,你可以出來念書,真正體驗一下當地生活,而不是看天涯看電視。跑出來又回流,付出的代價真的很大。真的很難回去的時候,又想念國內的種種,其實也是很煎熬的事情。


無論是出國,還是去大城市,過得平淡和遠離父母其實都非當初所願。隻是在缺乏經曆的時候,憑借膚淺的了解和印象做出的選擇,然後靠著一腔熱情撐過前幾年。如果你最後真心發現這裏適合你,恭喜你。如果你最後發現自己其實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那麼一定要早做了斷。


信息的不對稱,是讓人盲目選擇和期望的源泉,多和真正體驗過你想要體驗的城市的人交流,認真的思辨的考慮別人的建議,會好很多。一個地方的優勢,未必對你個人有用。


作為一個loser,發展的事情談不上。隻能講一講“人”和“城市”的合適不合適,以及為什麼出現明明不合適卻還要選擇呆在特定地方的現象。個人體會,僅供參考。


"

@知乎用戶半澤彎樹:


“出國了就踏上了一條和在國內完全不同的路。投入的機會成本,就是以前積累下的人脈、工作經驗、甚至金錢。你在出國的路上走了幾年之後,也會和呆在北上廣深一樣,找不到回頭路了。”

"


我就說些自己還算比較了解的在北美(美國)讀碩士、博士、博後的高學曆留學生們大致的生活和工作狀況。不過分美化,也不矯枉過正,能讓大家對國外有一個普通人視角的認識就好。


我個人屬於想法相當傳統的類型,人不大但是為未來和家人考慮得更多些,所以關注的問題不一定又普適性,各取所需就好。


對於日常生活,應該說第一代移民好不了很多,不適合喜歡國內熱鬧的人。暫時來看明顯的好處有:大房子(condo/house)(僅限大農村,紐約和北加州這樣的地方一般人不敢想的。比如灣區等地的差不多點也得150萬刀而且還在漲的house,近百萬的condo,幾千刀一個月的小黑屋,屌絲在哪都是被壓榨的命...而且這些房子基本都是sold in minutes。


在眾多all cash的土豪同胞面前,湊個首付的難的還不一定能搶到),環境好,日用品吃的的相對便宜(當然要吃高級的也有,organic那就貴啦)。 沒有那種狐朋狗友唱k、擼串、大保健的氛圍(當然不是所有國人都喜歡,我就極其討厭那些惡俗的消遣方式), 又沒有親戚朋友圍繞的安全感 。這對一些中國人來說比較折磨。


“好山好水好寂寞,又髒又亂又快活。”——說得很精辟。


至於什麼友善的氛圍、有愛心又有文化的美國佬、處處充滿愛啊什麼的,這看你的心態了。微笑是有的,面包也會有的,不過人家心裏罵你什麼你就不知道了。(當然不能否認現在即使留在國內,也一樣是人心不古、各懷鬼胎。相比起來反倒一些老外反倒還顯得真誠一些。見仁見智吧)


想深交?且不考慮你的英語水平能熟練到能理解人家話裏由生長環境、文化差異帶來的深層次的含義(比如說個笑話裏面的笑點可能鬼佬、老印都笑吐了,你都不明白人家在幹什麼),你能指望人家跟你一個新來的外國人推心置腹嗎?(當然這個也要分情況來談。


所謂的天花板或者說歧視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體現不出來的。這些東西存在與白人精英主導的上流社會、高管圈子、掌握國家政策、經濟命脈的領域。種族的不信任與對能力的懷疑皆有之。(當然你不能說沒有機會。無論趙曉蘭嫁給了誰,無論駱家輝家世如何深耕幾代等等,你能看到依然還是有機會的。)我相信多數普通人,尤其一代移民是沒多少機會體會到“這種級別”的歧視的。


其實美國本地人的中產中下層、底層階層固化也挺厲害。一般的老百姓還是挺可愛的。想想如果作為某個大農村極少數的少數族裔、說不定大夥拿你當大熊貓一樣看還不一定。來不及欺負你。)非我族類這個道理放之四海皆準。你再觀察一下自己身邊出國得那些人就知道了——多數人用的最多的還是中文社交媒體,圈子也很多局限於華人。(當然這點跟很多人的懶散惰性也有關。如果真的想融入環境,並非不可能。當然要付出努力去克服語言等等方面的困難)


多數人(之前說的留學生群體)努努力做個普通中產還是不難的。 但現在已經不是美國中產最幸福的時代了。普通百姓的物質生活跟國內比肯定要好些(但是吃的很多也都是垃圾食品、工業化生產的東西,wholefood之類不是誰都消費的起的),但是一人輕鬆養活全家那種舒坦日子早就過去了。身份,房貸,車貸,401k,醫療,孩子上學——從daycare,到學區房,再到孩子大學學費——每樣負擔都挺重,每個月發完工資各種帳一扣其實也剩不下多少錢,不要說中國人還有喜歡儲蓄的習慣。而且很多父母家人在國內的,去一次來回一趟機票錢也不少,而且出了急事也趕不回去。


當然,這隻是概述一些有共性的東西各地、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有些牛人一年大幾十萬刀收入,幾百萬股權又是一番景象。普通人碰上工作機會多、華人多、房價便宜、消費低的地方,日子過得也相當舒服——這裏讚一下德州,扒雞絕了。當然還有很多人即使在國外留學也找不到(好)工作的人群,怨氣自然就相當深了。


不考慮人文因素,對於想留在美國的人,其實最愁人的就是獲得身份(綠卡和公民)。前面已經提了一些。一個身份涉及太多問題——工作生活是否穩定、福利(這點需要強調一下,很多人經常提美國福利如何如何。人家針對的是有“身份”的人。


況且很多類似低保的福利,並非長久之計,不要指望太多,如果你不希望把自己跟老黑、老墨等垃圾人口特多的群體化為一類,不想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不好的影響(比如不勞而獲的心態等等),就別想太多)、工作跳槽的機會和很多敏感專業的就業(比如航空等領域)等等。


對於除了讀書期間能拿綠卡的和投資移民的少數人之外的人,獲得工作簽證+身份,相當難。多了不說,可以了解一下現在即使你費老大老大勁找到工作後,H1B簽證抽簽的慘烈程度以及對此慘烈程度未來持續加劇的預期,還有綠卡排期之長。


對於工作本身,北美多數職位工資起薪要比國內高很多。不過尤其對第一代移民,大多數人肯定也不是技術天才,在公司裏升職是比較難的。這與種族歧視關係不大,與語言、文化背景關係很大。這點可以對比老印群體在美國職場的境遇(團結,排外,優秀的被殖民傳統都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當然,在這裏假期壓力相對國內較小(但是,除非工作能力極強,下了班以後可以完全脫離工作的人我想不多),而且找工作年齡歧視不像國內這麼嚴重——至少不用太擔心人到中年失業然後很難找到活幹(當然,有些cycling的行業,也難說)。


買車相對便宜,但也沒有很誇張。有些人瞎起哄看了美國官網上的價格基本都是比國內價格便宜至少一半左右。麻煩看看配置。不了解所有品牌是不是這樣,但是至少奔馳,那都是最最乞丐版的價格,選裝了各種配置跟國內同一水平以後,其實便宜的那些差距不很大,比如cla260。加上各種稅,各種保養——歐洲豪車後期養車也很貴,不說別的因素,光美利堅人工多貴都有數吧?奔馳500刀以下自己掏錢。


所謂便宜,更多是因為掙得多。在大農村隻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沒車基本哪都去不了。總有人說買車便宜如何如何,其實國內買車尤其好車,最多一半是自己開的,剩下是給別人看的。國內開好車那種優越感,在這少很多。但不是沒有。


奔馳、寶馬、淩誌什麼的在這一樣是好車,很多老百姓也是開不起的,無非就是生活條件更好,社會發展完善,但沒有上升到“藍天白雲夢”“用個iphone就是裝B炫富”的程度。老百姓仇富/拜金風氣沒那麼盛,貧富差距、人口密度也沒那麼大。


拿灣區來說,很多碼農半年工資(不吃不喝)能買輛頂配寶馬3係。這時買了寶馬,除了真的自己喜歡開車,享受駕駛的快樂,會跟國內開寶馬是同一種感覺麼?(曬朋友圈、人人另說。我還記得幾年前一個朋友曬自己的5手勝達被刷好幾頁屏的壯觀景象。)


另外奢侈品相對便宜的問題,思路跟買車類似。


其他消費各地有差異,跟你要求水準也有關。這個上面提到過一些,不說太多。不下館子,不總吃高級貨,自己做著吃還是挺省的,確實不錯。


關於治安,別的地方不清楚。富人區治安當然好,貧民窟要比國內危險多了。尤其是黑人之類少數族裔聚集的地方。當然房價與這個因素也有很大關係。

換一個層面來看,感覺(隻是個人感受加推斷)有回國傾向的,不一定非官即富或者說愛國,很多是在綜合父母可以提供的幫助、工作機會還有家庭問題沒太大困難的人。


這些人有很多都想回來,尤其能比較好地歸到自己家鄉的,幸福感絕對暴增。否則,對於一切都需要自己打拚的孩子們或者真的熱愛北美環境的人,還是會留在那。畢竟同樣的職位,那裏起步工資很多,人情關係起的作用也相對小點(不是沒有)。



所以幸福感、動機什麼的,見仁見智。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很多人出去,或許想了解一下行業的頂尖水準是什麼樣 ,或許想多掙錢,再或許隻是想多見見外面的世界而已。

單獨提一下錢的問題,大家大致有個概念就行。每個個體的情況都千差萬別。就碼農來說,拿能進google facebook microsoft oracle linkedin等公司的比較優秀的同誌來說,剛進去拿10w刀以上不是問題,total package/總共12-3w很普遍。獨身而且過得比較舒坦的情況(比較主觀,敗家的30w都是貧困線,看自己)下,按照現在彙率一年攢20wrmb以上不太難。


所以,對於苦逼、貧困與否這類比較主觀的判斷,大家自己有數就行。(還有那個”平淡“寂寞”,有錢了,沒事出去旅遊,也是很爽的)比如,有些論壇裏,年收30w 50w刀都有很多人喊貧困線,大致意思是“扣完各種稅,還完150w刀以上學區house和2-3部高級車的貸款,存滿401k,給孩子存夠學費,上私校,兩天去次michelin,頓頓有機食品,也買不了幾個艾瑪濕、驢牌、屌牌了,好貧困。”就這完全沒得談啊,根本不能一起愉快玩耍了。


當然,高收入碼農隻是其中一個群體,也有很多,可能是很多的人,還維持在5-7w甚至更低還要養活全家的水準。生物那麼苦13的專業,一樣能出施一公這類狠人,基礎學科再苦,比如數學、物理、力學等等,也有很多nb的phd在花街闖出名堂。三言兩語無法概括。


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也是面臨無數巨大糾結後得出得結論——生而為當代中國平民,真的是件相當苦逼的事。

希望民智漸開,越老越多的國人走出去,留在那。不說遠的,咱們的鄰居,印度三哥們,感覺都是有類似政治力量在支持國內的人打破腦袋,連蒙帶騙加忽悠往美利堅撈人。


“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到發達國家工作或移民,即使過得平淡,遠離親友,仍然義無反顧?”


這個問題貌似已經限定了很多條件。就說美國,平淡是肯定的,因為兩片大陸各自的文化傳統都不一樣,不適應肯定就平淡。 大多數人除了遠離親友之外,還是能獲得比國內好很多的生活吧。外邊職場不一定就不勾心鬥角,但是很多時候可能跟國內為了一個月幾千快的工資跟各色人等傾軋、算計相比,生活還是相當幸福了。不要說二線城市,即使一線,月薪能過1w的,也不是多數吧。


還記起不記得誰說過的一句話——“北美很多矯情的人,抱怨的大多是‘活得不爽’。豈不知國內更多得多的人關心的是如何‘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