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眼中真實的加拿大: 買得起房 看得起病 養得起孩子 然而...


Sun Feb 10 2019房大師

轉自:加新網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移民心中,也有一千個加拿大

 

移民加拿大的華人,初衷各有不同,境遇也天差地別,在異國他鄉,我們過著各自的生活,冷暖自知。

 

對於加拿大的評價,每個人有不一樣的答案。



網友@冬天太長:

來加拿大超過10年了,先後住過6個城市,待過3家學校,工作過3家公司,仍然不能說了解加拿大了。不過感受是一直在變化的。新移民時滿懷憧憬,看哪都好:環境好,吃的健康,住的舒適,人很友好,好像來到了理想王國。不過無論上學還是工作,總是局外人的感覺,永遠是那個大家聊天我點頭,大家笑我也笑,但沒人在乎你的感覺。來加5年後決定回國看看,說不定就發達了呢?

 

回國工作了兩家公司,私人企業,工資不低也不高,但是就是沒安全感。月光族,每天12小時在外邊,不是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覺得再幹多少年也掙不夠養老醫療的錢,何況孩子進不了名校,拚不了爹,還得吃”二茬苦受二茬罪“。2年多後又回來了,想著畢竟同樣的工薪階層,在加拿大養得起車,買得起房,看得起病,孩子還能輕鬆當個孩子。又努力了5年,才換到稍微滿意的工作,收入超出了本地人的平均值,買了房,換了新車,過得有的像真正的加拿大人了。



可是,原來的問題又回來了:還是局外人的感覺,沒有成就感,混吃等死。同時發現離加拿大同事的生活還差一大截。差在哪裏呢?——同樣的年齡,他們已工作2,3十年,工資比我高的多,學曆比我低得多,退休金將來是我的N倍。有熟悉的醫生,有朋友家人,有自己的圈子,有各種資源。而我似乎哪樣也比不上。說到底,移民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了:已經過了中年了,還拿著人家30歲左右的人的工資,他們還有上升空間,而我們基本快到頭了。

 

在加拿大待的越久,越覺得跟本地人差距大(當然是跟同素質的人比),而本地人也良莠不齊,素質低的人一點不比中國人少,職場一樣講辦公室政治,講人脈,講關係學。孩子升學就業,難免不遇到種族篩選,還可能因為是少數族裔而不自信。所以,移民加拿大,在得到好空氣,好環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同事開始以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所處的不利局面,等發現其實我們知道時,就問:你還能回去嗎?在她看來,回到自己國家更好。可是隻有我們知道,即使有各種不足,我們仍然選擇留下,就是在用腳投票:加拿大對普通人來說仍然是個好地方

 

我知道會有人說:你是Loser,或者:你有loser心態。但我代表了廣大的普通工薪群體,那些高薪,富豪群體的體驗,不代表廣大的加拿大吃瓜群眾的生活。



網友@楊大毛:

加拿大的冬天,漫長而無聊。家窮一點買不起車庫的(比如說我),每天早上都要挖車。

 

不過夏天就美麗而短暫了。夏天可以做的事太多了,劃艇,遊泳,爬山,野營。夏天的景色也實在美得一比,常常讓我有“啊,就這麼停住吧”的感慨。但夏天真的很短,仿佛一眨眼就又開始挖車了。

 

沒有春秋,夏天常常在冰雪消融的第二天就來到,第二周你出去看,綠樹茵茵,鳥語花香,有托兒所的阿姨推著4個娃娃的嬰兒車愜意的散著步。



稅!真!貴!安省13%,魁省14.95%,工資交了稅更是慘不忍睹。但福利確實很好,產假那一年光拿錢就拿了2萬多,去醫院生孩子一毛錢沒花,還被贈送奶粉(美讚臣)三桶,紙尿布20片(幫寶適),繈褓一個。但處方藥要錢,而且貴的要死。當年給我開的止孕吐藥,一片藥合兩塊多錢。

 

養孩子…真特麼貴!我女兒從一歲開始上托兒所,托兒所費比我們家房子貸款還貴。未來的鋼琴課,舞蹈課,大學學費…也占了我家存款的大頭。

 

人確實友好。歧視我沒見過。我沒在這裏上過高中,不知道孩子們的想法,成人即使心裏歧視,表面上也不會表露的。但我管你心裏怎麼想?大家表面客客氣氣就好了,我哪兒來的心情探討你豐富的內心世界啊。



現在很多移民的都是普通人,投資移民的富翁已經隻占很少一部分了。大家就從普通人的身份出發,別一說出國移民就覺得自己肯定能在國外功成名就,也別一說國外“就混個工薪生活”很丟人似的,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哪個不是工作拿薪水的?

 

加拿大這種高福利國家,本質上就是劫富濟貧的。我覺得10萬年薪挺了不起了,扣扣稅下來就剩6,7萬了。拿兩萬年薪的,每個月給點補貼。反正看病不要錢,包你餓不死。



網友@Hugo:

我移民加拿大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為全家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包括更好的住房、教育、醫療和環境條件。現在在蒙特利爾已經居住了一年多,可以稍為總結一下。

 

到加拿大前也去不少國家走過,認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區別其實是社會給國民所提供的資源的區別,發達國家民眾容易獲得較多的資源用於自身的發展,反過來國民的發展的高水平又是發達國家的標誌之一。發達國家為國民提供資源的投入是寧可有浪費也不會不足的,這樣發達國家的國民隻要肯學習、肯工作大體上還是可以過得不錯的



來到加拿大後,感覺是比預期的還好。好的表現主要有:

 

1、對小孩的教育非常重視。我兒子剛來時不會法語,這邊會安排專門的歡迎班,專門教育新移民的小孩。歡迎班的難度慢慢還會根據小朋友的水平調整分班,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老師的教育也會注意到小孩子的全面發展。我兒子的法語讀寫能力尚可,口語不行。學校還會另外安排專家來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辦法,不是簡單地要求苦練。我女兒來時剛五歲,問題更多,因為她聽不懂也看不懂。上一年級後讀寫的任務加大,她明顯跟不上。學校很快安排了每周兩次的補課。由於我女兒經常連作業是什麼都不知道,學校又給加了每周兩次的作業輔導。這些對我女兒的學習進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都是免費的並且是由學校主動提供的。我認可的一個觀點是,教育資源就是要多到過剩的程度才能讓小朋友的成長得到足夠的支持。孩子學校的這些措施使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可以主要依靠學校,家長管好小孩子的飲食作息,配合學校的工作就可以。

 

2、給成人提供的培訓機會充足。我妻子需要學語言,可以到附近的教育機構去學習。全天學習的有一些補貼,半天學習的沒有補貼但是免費。我想考地產經紀執照,就到了附近的一個CEGEP(相當於大專和大學預科)去上課。九個月的課程學費隻是象征性的幾百加元。由於我剛來還沒收入,政府還有助學金發放,感覺是政府對我有沒有工作比我自己還緊張



3、資源配置合理。我所在的市(八萬人口,相當於國內一個社區)每個季度都有面對小孩和成人的體育和文化課程,收費相當的合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們利用的是學校配套的體育設施以及公園的公用設施,在場地費用這一塊應該是相當低廉或者免費。另外我們這個市的公園、綠道、泳池、滑冰場(嗬嗬,加拿大特色)也是相當充足的,當然也是免費開放給市民的。學校有校車,校車是免費的。

 

4、對弱勢群體特別照顧。我們知道有一個華人家庭的一個小孩得了自閉症。確診後社工、心理學家、行為專家等立即介入,多渠道多角度提供援助,並定期聯合開會商討有關情況。學校有特殊班針對此類學習障礙的學生。給小孩子的兒童福利金也大幅提高。所謂的不拋棄不放棄估計也就是這樣的情況了。

 

5、住房條件好,環境好。一般來說隻要不是住市中心,普通人買個獨立屋是沒有問題的。近期國內房價高漲,國內來的移民隻要把國內的房產賣一套,在這邊是可以馬上買房安家的。我的感覺是:啊,終於住上了理想的房子!國內能住上別墅的隻是鳳毛麟角,而在這裏,獨立屋是普通人的住房。加拿大的環境好和旅遊資源豐富更是有口皆碑的了。周未無需遠走,附近的一個小鎮都可隨時給人驚喜。



這些華人網友的經曆,有沒有似曾相識的部分?在你心中,加拿大又是怎麼樣的呢?

 

有位網友的話說出了小編的心聲:“加拿大,沒那麼美好也沒那麼糟糕。你是一個愛抱怨的人,哪裏的生活你都會抱怨。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哪裏的生活你都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