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 QR-Code Open in Mobile

漫画广州|消失在廿世纪的广州记忆

Waytovictory2022-1-6

上世纪末,两千多年的老城广州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短短十余年间,广州城的许多事,那些一直在生活中陪伴街坊的老事、旧事、新事都在觉与不觉中消失,变成了往事。


这里绘录的32幅市井往事漫画,以描述小人物营生为主,为笔者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的生活记忆中采集而来。惜何时间久远,其中许多细节已变模糊。唯望这些闲谈漫画能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留住那些渐行渐远的广府往事吧。


Image

Image〖马车〗60年代初,广州城人少、车少、路畅,还常能见到货运马车经过,马车装的是汽车胶皮轮,马与车之间挂着麻网兜,防马粪撒在路上。常见卸货空车时,赶车人跳坐在车辕上轻摇鞭,扇草帽,任由那马儿拉着车信步前行,好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Image

〖道奇火柴盒〗60年代初,路上跑的巴士少不了道奇车,因为道奇车车厢大都木制而成,车门就是一扇靠人手动力开合的木趟门,所以人们乐道为“火柴盒”。道奇火柴盒十足老爷车,换挡加油很是吃力,每遇上坡就发出呜---呜呜上气不接下气的声音。但如今回想道奇火柴盒的长鼻造型,竟一种经典的怀旧感。


Image〖人力三轮车〗 不要听到人力车几字就觉得老土,人力三轮车以其扬手即停、专人乘坐、到埗地点准确特性,当属旧时市民眼中的高级交通工具。三轮车夫多是本地通,从不担心会走错路。风雨天若能招到一辆三轮就更觉安心,撑开车棚、落下前帘,窝在车中,看车在风雨中缓缓前行,心暖妥帖,若处于一个移动的家。

Image

〖马掌铺〗60年代初,马车仍在为广州运输奔忙,每当马车经过,你就能听到马掌踏在路面上传出那清脆有力、有节奏的马蹄声。为保障马匹能健康行走而不伤掌蹄,靠的就是马掌铺,那时黄华路就是马掌铺聚集的地方,记得马掌铺前面标志地竖着几根拴马的木桩,偶尔还能看见马匹被几个人围着在换新马掌铁。

Image

〖生草药店〗或许是那时城里人少,医院从不会人山人海。记得那时市民小病痛多是自己买药治,除中西药铺外,还有一种叫“生草药”店。顾名思义生草药店以卖新鲜草药为主,多为家族经营,铺面通常不大,故上上下下都会见缝插针地挂满或摆满新鲜和晾干的草药。

Image

〖泡水馆〗这个名字颇为形象,因为水煮沸时要起泡泡,所以卖开水的铺就叫泡水馆。在没有煤气电热的时代,街坊邻里不够开水用就到这里买,按暖水瓶大小,开水卖1—3分。泡水馆里通常还设有热水冲凉房,为街坊邻里提供了方便,成为旧时代有特点的一种生意。

Image

〖茶水档〗那些年没有罐装饮料、樽装水,因而能提供润喉解渴的茶水档遍及城中,茶水档通常是临街家居而设,门口放一张八仙桌,摆上用玻璃片遮盖的玻璃杯,那一杯杯清澈通透的清茶、五花茶、菊花茶、罗汉果茶甚至竹蔗水透过玻璃杯,发出诱人魅力,直逼路人眼帘。

Image

〖传呼电话〗“16号三楼电话——!”,“8号刘太,你老公话今晚加班唔返屋企吃饭喔——!”当年许多街巷都会有传呼电话站,也可能会听到过传呼站“大声婆”的叫声。一有电话,传呼人便即时传呼,可谓服务到家。不过不要介意一声高叫,私人电话变为公知电话就好。

Image

〖白铁铺〗“嗒、嗒、当、当、”一阵阵有节奏的敲打声在骑楼底响起,不用细寻,循声便可至的就是白铁铺。打铁师傅们只用剪、凿、铁木锤等简单工具,凭借积累的手艺将破锑煲、铁桶、铝锅进行换底修补,过几日,街坊的旧煲就再生成为几近的新煲。

Image

〖补藤器〗藤椅、藤席等藤艺制品曾是上世纪广州居民比较钟爱的家具用品,动辄可传留两三代人。因此补藤器就成为了街头可见情景,修补师傅不仅讲求结实牢靠,使用的替换补材也讲心思,尽量贴近原件颜色与纹路。

Image

〖 三轮汽车、摩托篷车〗无论几时,男仔最钟意的就是车,较特别的是当年出现过上海产的三轮汽车和广州自产的摩托篷车,因为造型奇特,更接近男仔的玩车心理,所以很受关注。上海三轮汽车多为企业使用,而摩托篷车都是用于出租的,车身清一色的粉绿,记得常聚集于在西门口人民路一边,估计那里就是摩托篷车的总站。


Image

〖流动摄影档〗当年,摄影一点也不简单,只有在公园同珠江边才会有由照相馆派出的流动摄影档。海珠广场一直是广州城最光彩的脸面,因此摄影点最多。到了彩色和单反年代,私营的影档又最为兴旺,几乎几十步就有一档,可见热闹程度之高。


Image

〖雪条车〗所谓雪条车其实就是在一辆单车或轴承轮自制小板车上,安置一个用棉胎包裹着保温瓶的木箱。不过这显然不重要,当一根根散发着冷气的牛奶、菠萝、橙汁、香蕉、椰丝、红豆、鸳鸯雪条或雪批在雪条车的保温瓶内取出来时,那才是最吸引眼球的。



Image

〖送奶单车〗六七十年代,想喝一瓶牛奶不容易,要先凭单位或医院证明到牛奶公司买铝片制奶筹。每清晨六时许,邻里约定俗成地带上退换的空瓶和奶筹聚合一处,等待一辆单车因走过石板路而发出的哐当声,那就是加长了的挂满鲜奶瓶褡裢的送奶单车。

Image

〖冰室〗广州城风靡过一种饮品店叫冰室。今日南越王宫博物馆临路处就曾有一家叫“椰林”的冰室。每到天热,大家都喜欢约上知己去吃冰,椰林冰室也总是满座。那时大家要求都好简单,攒够了钱,不管是几分钱一杯的冰水还是几毛钱一盏的三色雪糕,能坐在冰室热闹的人丛里慢慢品味,那就是最开心最满足的享受了。

Image

〖风枪档〗风枪档要算是当年最吸引少年儿童的高档游乐之一。那是一种打真枪的体验,仿佛自己真握着一杆真枪。不过好多小伙伴一直都不明白,目标明明就在几米之遥,亦瞄得准准的,可就是难打中。其实,见怪莫怪啦,如果那些枪真可以瞄准,谁还会做这营生呢。


Image

〖推车营生〗广州有不少路坡,虽然不太陡,但对拉人力车者来说已是吃不消的难关,于是,不得不付一两个钱请人帮推车。一些少年就会在路坡下守候,其实这些推车少年亦非是真靠此来讨生活,无非是想挣几个零钱来满足自己的花销而已。

Image

〖公仔书档〗连环画的本土叫法是公仔书。当年少年儿童对公仔书喜爱有加,因此公仔书租档遍及如今天网吧。小伙伴结伴而行,有钱的租,没钱的蹭。大家在书中认识了岳家军、杨家将、游击队、杨子荣。古代典故、当今传奇,透过精彩生动的手绘公仔,影响了近一代人。;  推车营生------广州有不少路坡,虽然不太陡,但对拉人力车者来说已是吃不消的难关,于是,不得不付一两个钱请人帮推车。一些少年就会在路坡下守候,其实这些推车少年亦非是真靠此来讨生活,无非是想挣几个零钱来满足自己的花销而已。


Image

〖摇铃倒垃圾〗过去,招呼倒垃圾用的是铃声。每当日落炊烟就是倒垃圾时,保洁大姐便手摇铜铃,咣当、咣当地一路响来,到巷口驻下车。听到铃声的男女老少便将自家的垃圾铲、盆、桶从各自家端出携出,然后天女散花地将垃圾扣进车内,扬起一阵烟灰,迅速掩面而逃。


Image

〖麦芽糖〗现在恐怕少听到这名堂了,儿童时代这是最好的零食之一,一听到麦芽糖的叫卖声就又爱又恨。爱就是想到金灿灿的麦芽糖从小缸里被剜起,又在两支竹签间搅扯时那胶着的晶莹金黄长丝,还有那甜润黐牙的美妙口感,顿时口水都流。恨的当然是口袋里没钱啦。


Image

〖收买鸡鸭鹅毛〗“鸡毛、鸭毛,收买鸡鸭鹅毛—!”当年大家对这句收买声似乎特别感兴趣,只要一声吆起,就会引来小孩们回音壁式的跟和。收买鸡鸭鹅毛的脚不停歇地穿行在大街小巷,一根担杆、两只箩、一顶斗笠就是营生家当。收禽毛的同时还会兼收鸡内金,回收的羽毛最终成为各种羽毛制品,而鸡内金则可入中药。

Image

〖骟鸡又骟猫〗很长一段时间,老广州城也曾和农村一样,清晨全城就被一片此起彼伏的鸡啼声闹醒。居民的大量养鸡与需求,催生了阉鸡行当的出现。骟鸡人除了骟家禽,还会骟猫,于是,“骟鸡,又骟猫—”也就成了当时能听到的一句经典吆喝声。

Image

〖机团菜〗这个名词听着有点怪异。的确,文革那个年代市场供应短缺,当肉菜档上常只有一两种菜卖时,在市场的另一角却不乏肉菜充足,这些充足的肉菜专为机关团体供应,就叫机团菜。当年,市场员工为分配这些菜称重吆喝正兴时,普通市民也就只有一旁眼馋的份了。


Image

〖补镬〗今日如果有人讲补镬,一定在形容为过错事要作补救。但过去补镬就真是补家里的破镬。一头挑风箱风炉,一头挑五金补料和工具的补镬佬一工多能,他是这样吆喝的:“补镬,有镬就拎来补啦—焊铜焊锡,换锑煲底、水桶底—。”


Image

〖补鞋〗塑料凉鞋,胶鞋即解放鞋,还有拖鞋占据广州人几十年的脚底时间,勤俭节省习惯几乎使人人的鞋都是补完又补,鞋底加了又加。故此,那些补鞋人从不需要吆喝,一块写着‘火力补鞋’的牌子往墙头一靠,便是切、割、粘、补、车、烫,埋头做足一天。

Image

〖补席〗大热天,无空调少电风扇的年代,草席、藤席、竹席就是居民降温的一种依赖。席旧了破了,大家只会拿去补,不轻易换新的,说是旧席越用越凉快。补席师傅往往不仅讲究织补手艺,连各种替修材料都备足,尽量换到与原件颜色相近。


Image

〖南乳肉〗灯火阑珊时分走过戏院、酒楼、公园门侧,常会见到盲人三两地拥着一个玻璃缸或是小摊,嘴里不紧不慢地叫卖花生米:“粒粒脆,南乳肉—”。南乳肉用报纸卷成筒包,打开香味扑鼻,落口香脆。说来也怪,嘴刁的食客都觉得只有盲人做的南乳肉味道才正宗。

Image

〖买柴〗80年代前家家户户烧的除了煤就是柴。煤店里供应的柴虽说凭票供应,却也不太好买。每有新柴来,总少不了排队,店员不时地将柴捆从内里扔出,运气好时能买到又干又顺的柴捆,不好时轮到的可能是多节、潮湿、又或者是散了竹圈捆的杂木扭纹柴。

Image

〖咸酸〗那些年头,街头巷口都能看到卖咸酸的档口。那一只只浸泡着用黄瓜、木瓜、芥菜、沙葛、肉姜、尖椒、萝卜、梅子、杨桃等等制成咸酸的诱人的玻璃醋缸。咸酸手艺好自然味道好,所以守档阿婆常是笑吟吟不慌不忙地应付着站在面前垂涎三尺的小孩们啦。

Image

〖粮票换物〗从50年代始,全国都靠配发各种票证生活,票证中分量最重是粮票,全国粮票价值最高,而后依次是省票、市票。因粮票只为城镇人口配给,以致后来许多农村人口离乡需要粮票,有人便将一些日用品等挑到城里同居民换取粮票,成为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

Image

〖斗木〗到了70年代末,市面渐渐出现一些新款海外侨汇家具,许多居民也心思要改变家里的家私“脚”了,所谓脚就是指沙发、炕床、大柜、男装柜、组合柜等的脚。为了省钱,大家想到最实在的办法就是叫“斗木师傅”来家,按自己意思山寨。一时,市内斗木成风。

Image


〖坐飞机〗50年代后期,中国制造出自己的第一代歼击机。广州也不遑多让,与此同时一下也诞生出多架“歼击机”,那就是在文化公园的全广州唯一的旋转飞机游乐设施。那阵每逢节假日,慕名前去坐飞机的大人小孩大排长龙,为坐上一次飞机心甘情愿地等上两三小时。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