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乱象不是“炒地皮”造成的,而是政策太复杂

近来,公众舆论中对“中间炒地客”的批评声愈演愈烈。批评者指责那些并不打算自己开发项目、却积极购地并推进改规(rezoning)后转手获利的“二道贩子”,他们被认为是推高地价、加剧住房危机的元凶。

图源:fx168news

这种说法听起来义愤填膺,但背后其实混杂着误解与偏见。的确,行业中确实存在专门从事土地整合与改规的参与者,他们并不亲自负责施工建设。但我们是否应该因此就全面否定这类角色?不妨退后一步,看看全貌:他们真的有害吗?

政策复杂到令人望而却步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当今房地产开发的流程到底有多复杂。在现行政策体系下,你不能随便买块地就盖房。开发流程中充满了密密麻麻的法规、分区限制、地方政府附加要求(如缴纳公园、托儿所、艺术设施等配套费),每一步都可能耗时数年、花费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仅仅是取得施工许可证,就足以让人“烧光现金”。

更不用说,这些前期投入还未包括土地本身的持有成本。而一旦项目体量大、地段显眼,前期“争取审批”的过程可能长达十年,开发商还没动一铲土,资金就已深陷其中。

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中小型建商其实并不具备组地、协调邻里、游说市府、走完整个审批流程的能力和资源。他们更愿意购买已经通过改规、准备就绪的土地,然后专注于建设本身。如此一来,“审批型投资者”承担了最不确定、最费时间与资金的一环,其角色更应被理解为系统中的“整备者”而非“炒作者”。

被公众误解的“炒房客”

然而,近年来,部分批评者将这种土地整备行为污名化为“炒地牟利”,甚至质疑只要有人从中赚钱,就是在破坏市场。比如温哥华市议会近日就曾退回一宗Broadway街区的重建申请,仅仅因为怀疑申请方可能并不打算亲自开发。

但从结果来看,只要项目能够落地并交付,无论是由谁推进、由谁建造,只要房子能建成,整个社会都是受益者。更何况,现在许多“已改规土地”的售价已经低于两年前未改规时的价格,意味着市场整体利润并未上升,只是被分摊在不同环节中。

有观点还指责“中间商囤地”,称正是他们把批准却未开工的几千套住房“锁死”。这完全忽略了事实:这些项目之所以搁置,不是因为炒作,而是因为根本做不下去。当前市场融资困难,项目账面根本算不过来,开发商才不动工。而且,为了保住未来增密(增容)机会,不少地块其实是被迫“抢跑”改规——例如温哥华市对某一区块设置了塔楼数量上限或要求特定街面宽度,导致业主只能提前进入重划流程,否则未来将永远失去开发潜力。

真正的问题是:开发门槛太高

归根结底,是各级政府设置的极其复杂的政策体系,才让房地产开发变成了一个高门槛、资金密集、审批缓慢、极高风险的行业。即使项目最终获批,要将其真正建设并交付,也需要雄厚的资本与极大的承压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真正应该鼓励的,是任何一个能让住房落地的角色,无论他是做审批,还是做建设。只要流程合法合理,就应获得合理回报,而不是被妖魔化。

若政府一边高喊“加快住房供应”,一边又在流程与利润分配上“挑三拣四、主观评判”,这将严重打击市场信心,并不会让住房更快建好。

作者:Mark Goodman、Ian Brackett、Megan Johal(Goodman Commercial 商业地产经纪,Goodman Report 撰稿人

文章来源:https://storeys.com/vancouver-broadway-development-site-fli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