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邹至蕙(Olivia Chow)在2023年竞选中当选为多伦多市长时,许多选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她寄予厚望——期待她能结束前任庄得利在住房问题上的“保守主义拖延”,带来真正的政策转变。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她在关键住房议题上的表现,已让这一希望化为幻影。


六户住宅改革的“缩水版”
最近,多伦多市议会对一项允许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六户住宅”(sixplex)的提案进行了表决。这项提案本可以成为打破独立屋垄断、解决“中间住房”严重短缺问题的重要突破。但最终,市议会仅在25个选区中的9个放行,并允许郊区自主选择是否加入。
市长邹至蕙不仅未在公开场合为该项政策发声支持,也未能有效动员市议会成员为改革投下关键票。这一“低调旁观”的姿态,直接导致了一次原本可能具有结构性意义的住房政策改革被“腰斩”。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市早已承诺以全面推行这类住房改革作为前提,换取联邦政府在2023年拨付的4.71亿加元“住房加速基金”——如今,这笔资金也面临被撤回的风险。
邹市长“挺住房”光环不再
许多选民原以为,邹至蕙作为“进步派”政治人物,会比保守派更有意愿推进住房政策改革。但这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事实上,许多左派政客更关注社会住房、租金控制和政府出资的项目,这些确实对最弱势群体重要,但远远不足以应对今天的住房危机规模。
当整个中产阶层都被高房价压缩空间时,仅靠建设少量社会房屋是不可能“解渴”的。当年薪10万的年轻专业人士也只能租地下室或30平公寓时,问题已经不再是“帮穷人找房”,而是整个城市的“居住秩序正在崩解”。
真正的解决方案:中间型住房 + 市场供给
多伦多迫切需要增加中等密度住宅(即“missing middle”)的建设,包括六户住宅、小型公寓、联排屋等——这是适合年轻家庭、城市工作者、有稳定收入但没有世代财富的群体的住房形态。这些在世界许多宜居城市中普遍存在,却在多伦多长期被分区限制排除在外。
同时,政府不可能独自承担住房建设的重任。私营开发商和市场机制必须成为可负担住房生态的一部分。真正的“住房公平”,不应是“政府建一点,剩下靠抽签”,而是通过供给结构性放开,让住房市场恢复合理层级和流动性。
市长的角色,是推动共识,不是维持现状
当然,改革总会受到阻力。郊区议员常因选民反对而不愿改变现状,而这些选民往往是既得利益者、退休群体,并不面临实际的居住困境。但正因为如此,市长更应承担“突破静态”的责任,而不是退缩。
遗憾的是,邹至蕙目前的政策视野,仍停留在“20世纪式”的社会住房逻辑中,未能认识到今天被边缘化的不只是最低收入人群,还有大量“收入不错但买不起房”的年轻工薪阶层。
多伦多需要一位“现代住房市长”
六户住宅改革的投票结果,不只是一次技术性的失败,更象征着邹至蕙在住房议题上缺乏时代感与领导力。多伦多不再需要一位“为老式左派信仰站岗”的市长,而需要一位真正理解当代城市住房危机、敢于推动结构性转型的“现代住房市长”。
因为这座城市的未来,不能再由过去的观念定义。
文章来源:https://www.thestar.com/opinion/contributors/olivia-chow-was-never-going-to-solve-the-housing-crisis/article_581b628f-8300-4e0a-9c09-2b6dd9aa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