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25%企业AI投资见成效,技术滞后的老牌企业如何一步步走向“僵尸化”?

在数字化转型与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曾经辉煌的加拿大老牌零售商——哈德逊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正面临被定义为“僵尸企业”的尴尬处境。而专家指出,加拿大经济中类似的企业数量正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对整体生产力与健康企业的发展构成长期拖累。

图片来源:大纪元

Orbit Policy 创始人兼负责人汤姆·戈德史密斯(Tom Goldsmith)近日在接受 BNN 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哈德逊湾等零售企业“多年来依赖资产剥离和外部融资维持运营”,但缺乏创新能力与战略适应性,正在加速走向衰败。他指出:“在最基本的情境下,风险资本进入并剥离资产,实际上就是在夺走企业的生产能力。”

僵尸企业问题在加拿大蔓延

“僵尸企业”(Zombie Firms)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困境中。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定义,僵尸企业指的是那些严重依赖政府补贴或银行贷款维持运营,却未能展现可持续经济价值的企业。

戈德史密斯指出:“这些持续存在的成熟公司,正在严重拖累加拿大经济的创新力与活力。”

加拿大统计局202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加拿大约有 5% 至 7% 的企业符合‘僵尸企业’特征,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属高位。而在上市公司群体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18% 至 36%,尤以矿业、石油与天然气行业最为集中

报告还警告,自2011年以来,加拿大所有企业中僵尸公司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在上市公司中的占比却持续上升,反映出问题已向资本市场扩散。

杠杆收购与私有化成隐形风险

哈德逊湾等公司的问题,部分源自过去十余年内的杠杆收购潮。戈德史密斯表示:“这些企业本可勉强维持运营,但在被私有化并承受大量债务之后,收入已不足以偿还贷款,反而成为经济体系的包袱。”

他说:“它们曾经是可行的企业,但现在成为了资源冻结的容器——阻碍了资本、人才和创新的有效流动。”

企业如何摆脱“僵尸命运”?

戈德史密斯指出,诸如Simons这样的传统品牌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力,是因为其具备良好的战略眼光、领导执行力以及在新商业模式面前的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他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出警示。他透露,当前仅有约 25% 的企业在部署人工智能方面获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公司是否制定了明晰的战略、是否拥有推动技术落地的人才与管理团队。

“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它的价值取决于如何被纳入工作流程。只有在管理层与员工紧密协作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释放其潜能。”

戈德史密斯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加拿大企业若不能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剧“僵尸化”风险,而落后的企业退出市场,虽短期带来冲击,却可能释放资源,让更具活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https://www.ctvnews.ca/business/article/zombie-firms-hudsons-bay-among-canadian-business-that-are-severe-drag-to-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