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加拿大住房不再“供不应求”了?

加拿大新屋建设步伐正在减慢,但人口增长的放缓速度更快。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建住房开工约47,300套,较去年同期下降10.5%,为自2023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这一数字也低于疫情前五年同期平均水平8.6%。尽管联邦政府持续推出各类激励政策,承诺“翻倍建设”,市场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

与之相对,加拿大同期人口仅增长22,100人,考虑到全国人口总量已达4,110万人,此增长规模几乎可以视为“零增长”。相比2024年第四季度增加的63,400人,环比降幅达65%,同比降幅更是高达92.1%。这意味着,在2025年第一季度,加拿大每新增一人就对应有2.35套住房开工。这一比例在2024年第四季度还是1.02套,可见住房供给速度相对人口的提升十分显著。

过去几年,加拿大因移民大幅涌入而面临住房短缺。自2020年以来,平均每新增2.82人才能对应一套新房建设。如今这一趋势出现逆转,若持续下去,加拿大的住房压力或将在未来两年大幅缓解。

但问题并不止于此。加拿大国家住房局(CMHC)近期发布报告称,要恢复到2019年的住房可负担性水平,加拿大每年需要建造45万套新屋,相当于2025年第一季度开工量的九倍。如果延续当前建设速度,想在2035年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需在未来十年内“六倍提速”。

然而,这一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缺乏可行性。众多从业者指出,单纯依赖建设速度,并不能真正解决住房负担问题。原因在于,供应链上的土地、劳动力、建材等成本在强需求背景下同步上升,最终推高了建房成本。尤其在政府提供贷款担保、补贴融资成本的背景下,大型开发商与机构房东即使面对空置房源,也几乎没有压力降价出售或出租。

以多伦多为例,尽管2024年租赁市场空置率相比2019年上升34%,但租金仅下跌2.2%。房屋销售同样处于低迷状态,但价格并未显著下调。这一现象说明,供应增加本身并不足以带来价格下降,除非供需关系中的“风险结构”发生改变。

传统的个体房东在面对空置时必须尽快降价出租或出售,以维持现金流。然而当市场由机构主导,企业获得政府支持、风险转移至纳税人身上后,其降价的动机大为减弱。正是在这种权力结构变化下,市场供给已不再服从于“价格调节”机制。

理论上看,若2025年第一季度的住房开工与人口增长比例持续,加拿大将在今年底恢复至长期平均家庭人口水平(约2.5人/户)。如果到2026年仍维持当前趋势,加拿大的平均家庭规模将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住房供给将成为历史上最充裕的阶段之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负担性会自动回归。当前市场并非在一个“其他条件不变”(ceteris paribus)的理想状态下运行。在政府扶持、机构主导、移民政策调控以及信贷干预等多重力量影响下,房价更像是一个政策调节的结果,而非供需自然博弈的产物。

总结来看,加拿大住房市场的“供需逆转”正在发生,但这并不等于价格将明显回落。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人口趋稳、建设放缓的背景下,重新建立价格机制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如果无法恢复市场的自然调节机制,哪怕新房数量再创新高,也难以回到一个真正可负担的房地产环境。

文章来源:https://betterdwelling.com/canada-is-now-building-2-homes-per-person-added-to-the-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