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才过半,加拿大零售业已经出现了一轮“破产潮”——不仅是历史悠久的Hudson’s Bay(哈德逊湾公司)申请债权人保护,就连诸如Ricki’s、Cleo、Bootlegger、Oak + Fort及Hakim Optical等多个知名品牌也纷纷传出重组或破产消息。业内人士警告,这种趋势恐将成为加拿大商业环境的“新常态”。

图片来源:CANADIAN PRESS/Darryl Dyck
根据加拿大联邦政府4月最新数据,零售行业当月录得56宗企业资不抵债(insolvency)和46宗正式破产个案;而在此前一个月,哈德逊湾公司的母公司HBC也已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这些数据,反映出近年来零售企业因多重外部压力难以维持运转,愈发依赖举债续命,最终走向清算或重组的结局。
疫情后遗症未退,关税冲击再临
BDO Canada重组合伙人Michael Basso指出:“哈德逊湾事件是个强烈信号,预示着零售板块的困境还远未结束。”专家普遍认为,这轮破产潮的根源可追溯至疫情后的缓慢复苏、多变的消费者需求,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关税政策冲击。加拿大本土零售资讯平台《Insolvency Insider》主编Dina Kovacevic更指出:“很多企业其实从疫情前就已摇摇欲坠,关税只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经营模式未及时转型,线上线下均失衡
许多零售商早年未能及时拥抱电商趋势,或在转型过程中失衡,一方面线上业务未能变现,另一方面线下门店被忽视,最终导致整体营收持续下滑。在疫情冲击下,这些问题被放大;当企业还未来得及转型完毕,新一轮关税、原材料涨价和物流瓶颈又接踵而至。
为了应对困境,不少企业被迫依靠贷款维持日常营运,其中大多数是疫情期间联邦政府提供的纾困贷款。Basso直言,这些企业本来可能早就应该重组或退出市场,“如今反而被债务拖得更沉重,基本没有能力偿还”。
商业地产如何应对“僵尸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这波破产潮对加拿大的商业地产市场构成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零售企业倒闭导致购物中心和街区商铺空置率上升,租金承压;另一方面,仍在营运的品牌也纷纷收缩门店规模或重新协商租赁条款,迫使业主与开发商在招商和空间规划上做出根本性调整。
市场人士将这些靠举债维持的企业称为“僵尸公司”(Zombie Companies)——即缺乏正常盈利能力,仅靠外部融资维持生存的企业。根据联邦财政部和统计局2023年的研究,加拿大“僵尸企业”占比或为全球最高。
破产不是终点,新模式加速重构
不过,并非所有问题企业都走向终结。包括Linen Chest、Toys “R” Us Canada等零售商,正通过与Gordon Brothers等重组机构合作,在申请新融资、调整供应链、优化库存结构等方面寻求新生。
Gordon Brothers交易主管Kyle Shonak指出:“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是业务动态变化加速所带来的结构性挑战。” 例如,疫情期间过度备货的家具商,现如今仍在清库存,并尝试通过重设价格、转移生产地应对未来的贸易风险。
Shonak坦言:“没有哪种方案是万灵药。最终承担这些成本的,仍然是消费者。”
写在最后
对地产行业而言,加拿大零售破产潮带来的并不只是空置率的变化,而是一个长期趋势的信号:商业空间的运营模式、租户结构与风险评估逻辑正在发生深刻重构。开发商、投资人以及平台运营方,应及时更新对“优质租户”的定义,并考虑更灵活的运营机制与退出策略,以应对这个不断演化的市场。
文章来源:https://www.bnnbloomberg.ca/business/company-news/2025/06/18/canadas-retailers-are-in-trouble-and-theres-more-to-come-insolvency-restructuring-experts/?utm_source=chatgp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