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日,加拿大下议院正式提出C-2法案,这是一项涉及边境安全和数字隐私的联邦法案。法案全称为《关于加拿大和美国边境安全的某些措施以及其他相关安全措施的法案》,不仅着眼于打击芬太尼走私、有组织犯罪和儿童性剥削等严重罪行,也对《刑法》作出重要修订,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

图片来源:blogto
扩大执法权限,模糊数据边界
根据C-2法案第14部分,政府首次对“用户信息”和“信息请求”作出定义,明确授权执法部门在“合理怀疑”犯罪行为已经或即将发生的情况下,可向服务提供商索取相关用户信息,而无需先取得搜查令。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 用户姓名、地址、电话号码
- 电信帐号、使用的服务类型和时间
- 识别特定设备的技术信息
更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提供商必须在收到信息请求后的12个月内对外保密,如实配合者则享有法律豁免,即便未经法院正式命令。
C-2法案还赋予加拿大法官授权,允许执法人员向外国电信服务商请求用户数据与传输元数据,并将信息转交给加拿大境外的机构。这意味着,即使数据存储于其他国家,执法机关仍可通过法定手段进行跨境信息追踪。
隐私边界不断后移,专家直呼“数字监控滑坡”
渥太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权利倡导者迈克尔·盖斯特(Michael Geist)对该法案提出严重质疑。他在个人博客中指出,C-2法案可能为“低门槛、不透明”的执法干预打开后门,尤其是“合理怀疑”缺乏定义,容易被滥用。
盖斯特举例称:如果一名市民参加抗议活动,执法人员可以利用IMSI捕获器(手机信号监听设备)识别现场手机用户,然后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向电信运营商索取参与者的姓名、地址、电子邮件与通讯记录。
这类技术手段不仅能标记某人是否参与本地抗议,还可能追踪其是否参与其他国家的集会或活动。
政府表态与公众担忧并存
政府方面辩称,C-2法案的初衷是强化国家安全与边境管控,打击贩毒、跨境犯罪和网络性侵害等高风险行为,并强调执法部门获取数据仍受制于“合理性”和“必要性”原则。
但隐私权益倡导者警告,一旦赋权机制未有严格司法制衡,加拿大可能滑向“预防式监控社会”,将普通市民的上网行为、通讯信息置于不透明的监控网络之中。
目前,C-2法案尚处于议会审议初期,预计在今夏进入辩论与委员会评估阶段。是否能在安全与隐私之间取得平衡,将是立法过程的核心焦点。
文章来源:https://www.blogto.com/tech/2025/06/canada-telecoms-personal-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