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预制房”,加拿大人会买账吗?

在住房可负担性危机持续升温之际,加拿大政府日前祭出自二战后最大规模的住房供给干预措施。新成立的国有机构“加拿大建屋公司”(Build Canada Homes,简称BCH),将负责执行总额高达250亿元的低息贷款计划,并额外注资10亿元股本支持模块化与工厂预制住房的企业建设。

图片来源:Wayne Cuddington/Postmedia

这一“模块化建房国家战略”意在将建屋从泥泞工地搬进恒温厂房,让住宅像丰田汽车一样在装配线上有序生产。联邦政府定下的目标极为雄心勃勃:未来十年内,全国住宅竣工量要翻一番,从目前的25万套提升至每年50万套。

理论上,工厂建房在规模化后具备显著优势——建设周期缩短一半、施工成本最多可下降20%。而且相较传统建筑方式,模块化生产还能减少约40%的温室气体排放,在联邦取消碳税背景下,也可为2030年减排目标“兜底”。

但现实并不简单。德勤等行业研究显示,模块化建房在加拿大市场份额目前仍不足5%,而要实现规模化盈利,瑞典的经验是:需要20年不间断产能投入。加拿大此前曾在二战后与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时推动过预制住房计划,最终都因需求回落而失败告终。缺乏周期性保护机制的高成本工厂,极易在市场降温时变为“资金黑洞”。

更棘手的是“软性障碍”:加拿大的国家建筑规范名存实亡,同一事务标准因省而异、因市而变。就如一个为安省设计的装配线,只要在卑诗省客户提出一点改动,就可能陷入停摆。若不推动全国统一的审批平台与建筑规范,BCH投入的数十亿资金极可能被浪费在“定制化产线”的低效循环中。

另一个潜在风险来自“高固定成本”。与传统建筑工人可随市场裁员不同,预制工厂的机器人与产线设备一旦启动,很难在审批或市场延迟中灵活应对。一套未完工的房子不能像电动车库存那样堆在仓库,墙体变形、保修失效,都是实际成本。

尽管自由党暗示BCH将在经济放缓时充当“基准买家”,以稳定市场,但目前并无明确机制或法律保障。反对党保守党讽刺地称,自由党的模块化计划不过是“预制幻想”,真正的问题是联邦政府从未认真解决省市层面的审批与土地放行难题。否则,“政府只会花钱建空壳工厂,最后堆满卖不掉的乐高房子”。

那么这场住房产业革命需要什么才算成功?专家指出,2026年前必须建立全国统一在线许可平台并统一建筑规范;2027年起国内工厂应实现双班生产,稳定供应模块化构件;2028年前必须将单位造价压低至比传统建筑便宜至少10%。否则,这场“预制革命”或将重蹈过往联邦工业干预的失败覆辙。

不过就政治宣传效果而言,自由党此举可谓抢占了制高点。在长期被批评“只会撒钱补贴买家”之后,选民终于看到政府在正面推动住房供给结构性改革。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说:“选民最终会用结果打分,而不是看新闻稿。”

如果自由党不能将制造业纪律(他们并不擅长于此)的具体细节融入到他们那华丽的融资计划中,他们的模块化革命最终可能只是又一套永远无法兑现的平板包装承诺。

文章来源:https://financialpost.com/opinion/canadians-buy-pre-fab-housing-ottawa-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