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尚未真正回暖的楼市背景下,加拿大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现象:开发贷款暴增。根据加拿大央行数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特许银行向房地产开发商发放的贷款总额高达851亿加元,年增幅达105.4%,整整翻了一倍。这一数字在过去几十年中几乎未曾出现,长期维持在20亿至几十亿之间。但自2024年第二季度起,相关贷款数据突然“陡升”,每个季度增长10至15亿,背后释放的信号值得关注。

这场由政府主导的融资繁荣,表面上旨在缓解住房短缺、提振供应,但其结构性安排意味着风险并未消失,只是被转移。推动这一轮贷款激增的关键,不是市场需求,而是政府背书。加拿大按揭与住房公司(CMHC)推出的两项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Apartment Construction Loan Program(ACLP)和 MLI Select 计划。
ACLP 虽然资金由CMHC直接提供,但特许银行在知道“政府会兜底”的前提下敢于积极放贷,相当于“用纳税人的信用替开发商担保”。该计划自2017年启动,2023年起迅速扩容,成为支持多单元住宅开发的重要工具。MLI Select 则进一步将贷款额度上限提升至15亿加元,并允许开发商提高杠杆率,只要他们满足某些“绿色”、“包容”或“租金稳定”的标签条件。
这类政府担保机制有效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却将长期代价转嫁给了普通人。首先,政府需要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大规模开发资金,这加剧了信贷市场的资金竞争,最终推高整体借贷成本,尤其影响家庭房贷利率。其次,这类贷款主要惠及的是拥有资产和资源的机构房东,特别是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这些金融资本在社区内掌握更多租金定价权,推动租金不断上涨,租客首当其冲。
换句话说,这并非是一场真正服务于中产家庭的“住房福音”,更像是一场用财政刺激驱动的结构性繁荣,其成本体现在三个层面:更高的房贷利率、更贵的租金,以及难以缓解的住房相关通胀。
安省一项研究指出,REITs 在获得政府支持贷款后,其定价策略更具“寡头化”特征,远高于传统小型开发商或个体房东的租金调整幅度。这种市场格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租金上涨速度加快,低收入家庭更难承担。同时,楼市也变得越来越“金融化”,普通购房者逐渐被排除在资本洪流之外。
当我们看到特许银行对开发商的贷款短期内暴增数百亿,加上政府以纳税人为代价为金融资本背书,我们不得不思考:这轮“繁荣”究竟是谁的盛宴?它是否真的在改善住房可负担性?还是只是在制造另一轮滞后的金融风险与通胀压力?
如果政府扶持的,是高杠杆金融资本而非真正有住房需求的家庭,我们或许正处于一场“非典型繁荣”的开始阶段——它表面热闹,却远离普通人的利益核心。
文章来源:房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