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住房负担能力危机正演变为一场代际财富战争。当新任联邦住房部长、前温哥华市长格雷戈尔·罗伯逊坚称“房价不应下跌,需以供应稳市”时,一组刺痛的数据却揭开更残酷的现实:2008至2018年其主政温哥华期间,当地典型独栋/半独立屋价格从69万加元暴涨至198万加元,涨幅高达187%,而同期家庭税后收入仅微增15%。至2024年,这类房产均价已突破238万加元,收入与房价的“剪刀差”持续撕裂社会——若按经济学家迈克·莫法特的推演,即便未来20年加拿大工资维持过去二十年平均增速且房价冻结不涨,也仅能勉强恢复至2005年负担水平。

这场危机的根源远超住房供应本身。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至2024年十年间,该国实际人均GDP增长仅2.0%,而美国同期增幅达19.6%。收入增长的“美加鸿沟”在2022年具象化为:薪资最高的阿尔伯塔省普通工人收入,竟低于美国最贫困的密西西比州。与此同时,联邦政府年引入超50万新移民的政策,叠加住房建设速度滞后,导致全国住房缺口逼近350万套,进一步推高房价。
面对“十年内住房建设翻番”的联邦目标,业内人士直言“骨感现实”:建筑业6%的空缺率与超10万熟练工人缺口,使劳动力瓶颈难以突破;居民储蓄率从疫情前14.9%暴跌至1.7%,资本匮乏制约开发融资;多伦多等地长达32个月的平均审批周期,更暴露地方政府与社区反开发力量的顽固阻力。即便奇迹般达成建设目标,罗伯逊部长所谓的“市场稳定”对多数人仍是空中楼阁——若收入停滞,当前房价的“稳定”即意味着永久性负担不起。
破解困局需重构政策逻辑。经济学家指出三重突围路径:扩大住房供应、发展经济、提高工资。在加拿大这样一个资本稀缺的经济体中,这些目标可能会相互冲突。因此,政府需要采取吸引投资的政策,例如简化监管和改革资本利得税。 其次,调整移民政策,将建筑技工引进比例从不足3%提升至15%,并开征非居民投机税遏制炒房;最后,实施“减负工程”,控制联邦支出以阻止税收挤压住房支付能力,同时扩大免税储蓄账户(TFSA)释放居民投资动能。
这场住房危机本质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危机。当房价以收入12倍的速度狂奔,任何单一维度的政策修补都显得苍白。唯有将住房战略嵌入更宏大的经济改革蓝图——激活生产率、重塑竞争力、释放民间资本活力,才能让“居者有其屋”的加拿大梦免于沦为一代人的集体创伤。
文章来源:https://financialpost.com/opinion/opinion-housing-will-become-affordable-only-if-incomes-grow-f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