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 QR-Code Open in Mobile

精英阶级论: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一生前途...

Lian Xuebin2018-7-28

在中国,同一天空下,却有着截然几个不同的世界。



当大多数大学生月入几千、一万,感慨买房无望时,有另一班20-30岁的年青人个个星期天开着超过200万一部的超级跑车到处兜风。


很多人不禁感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



随之而来的讨论是: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主页君这里抛砖引玉,为众多知识渊博的Learned Readers写下一点点自己亲历的故事与愚见,欢迎大家敞开讨论。


1
 
 

出身比你好的人

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


之前现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之女金刻羽,在网上大火了一把。



报道中对金刻羽(学霸、女神、公主的三位一体)的介绍:


什么叫身比你好的人,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


当然,金刻羽的优秀和成功程度并非个例。据美国中文网报道,每一年哈佛大学的学生媒体 The Crimson都会对哈佛大学新生进行一次真实调查版的真心话大冒险,问题范围从SAT 成绩、兴趣和家庭收入,到政治观点,甚至到性生活和取向等各个方面。


在2020届班级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 16%的学生家长年收入超过了50 万美元。 相比之下,约15%的学生家长的年收入低于4 万美元。


在被调查的白人学生中,有 20% 的家长每年收入超过 50 万美元。在同样的家庭经济条件下,只有 13% 的亚洲学生、 8% 的黑人和非裔美国学生、以及 11% 的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国家的学生表示达到了这个水平。


相比之下,那些来自不太富裕的经济背景的学生更有可能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将近一半以上的“第一代大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低于 4 万美元。


家庭年收入超过 50 万美元的学生中,有近50%的家庭都拥有“裙带关系”,也就是说,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中至少一位曾毕业于哈佛大学。这意味着他们在申请哈佛的过程中会被优先考虑。



2

 
 

穷人家的孩子

能在精英的路上走多远


金刻羽这样的人生赢家,对于阶层流动较为活跃的中国来说,是否意味着精英阶层已开始自我复制?一个“精英”的诞生,到底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


围绕着这些焦虑,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被记者采访的一段文字说出了大部分人一直不敢说出的心里话。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这段话看起来正确到无力反驳。他的生活,是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主页君也相信,他未来的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3

 
 

那些看似不够成功的人

缺的不是同等的聪明努力


2015年,NYTimes和Boston Globe的两篇文章,谈常青藤联盟等精英学校里那些“第一代”大学生的经历——这些“第一代”,他们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其中大量来自少数族裔贫困家庭。


Boston Globe的报道,标题极其直白,甚至还能有个“知乎”体翻译:穷人家的孩子在常青藤上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反观金刻羽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比你出身好,还比你聪明努力”的“人生赢家”式成功学已经不再是个例。


在预设“比你聪明努力”时,这种预设,忽略了许多时候,那些看似不够成功的人,缺的不是同等的聪明努力,而是当他们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聪明努力时,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被用来“克服”出身的。



根据NYTimes和Boston Globe的调查,精英学校制度化的“游戏规则”、日常运作中的 “话语”,是中产阶级以上的。


于是,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出身的孩子,来到大学后,感受到的不过是过往生活状态的延伸,然而贫困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们,体验的是一种剧烈的“文化冲击”:


在“文化冲击”之外,这些“第一代”大学生的体验中,另一个重要部分则是日常生活中,从吃穿用度到去哪里度假实习,各个细节上随处可见的不平等。


国内几大“名校”固然不能同美国私立性质的精英学校完全对照相比——然而在我国城乡、阶层差异的背景下,许多类似的“文化冲击”或许同样存在。



换言之,即便走进同一道门槛后,那些“从哪里来”的不同烙印未必会完全消解。容易看到的是起点与终点,容易看到的是从起点到终点,谁走的方向正确步履轻松。


当我们将“方向正确步履轻松”单一地理解为“努力聪明”,往往难以看到的是,从起点到终点,不同人其实是负着不同的重,走过的是或崎岖或平坦的路。


4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聪明努力用来克服出身” ,“智商真的会遗传”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


但由于每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努力并不是要比别人更好,而是改善当下的自己。

 

目前,中国一流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小。如果连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的机会都不能获得,那么还何谈在精英道路上的继续发展?


当你上了985、211,出了国上了名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是骗人。


为什么一定要不断学习?人的每一种奢望都在想“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不公平的交易。


所以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


为什么一定要出国留学,为什么要上名校?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而你是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名校的光环,是一种优秀的传递,而你人脉的扩张,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在欧美,华人当上大型投行和对冲基金的高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职业天花板存在的原因很多,其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一心想在金融界打拼的有野心的中国留学生或多或少都曾考虑去到香港或者回到国内发展。


但这里也有天花板,这里的天花板就是你父母的高度。


一个曾广泛流传在外资投行招聘圈的面试问题:“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你能给公司带来哪些业务?”足以说明很多事情。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最好的大学里,来自寒门或者是农村家庭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进入大学之后,对所谓“综合素质”的要求更会影响到他们在所谓“精英道路”上的发展。


媒体上时而出现的对于高考状元最终去向的失望态度,也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


“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中国现有的公共教育环境下,大部分被家庭背景所影响,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的理念和对教育的投资。



有网友是这样描述这种差异的:


“同样是985、211大学,我还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除了好好学习之外,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未来会有怎样的可能。我们很乖的把时间都浪费在自习室了,最后最好的算是保送本校研究生。


但是身边有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同学,自入校就努力参与学生会、通讯社、竞班干,写论文,参与交换生活动,最终走的比我们都远很多。


我们曾经以为上大学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了,但其实不是,就像是健身,你自己蛮练和身边有教练指导效果是天差地别的。”

博客标题

博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