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发达国家工作或移民,即使过得平淡远离亲友,仍义无反顾?


Sun Aug 12 2018加拿大房大师

来源:知乎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发达国家工作或移民,

即使过得平淡,远离亲友,仍然义无反顾?


"

@知乎用户YannF:


“生活的质量高低和满意程度,都关乎资源和心智。这两者确保的话,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

"


决定移民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外的阶层变化。暂且把“国外”定义为欧美发达国家。


1.中下阶层的上升通道:在国内,处于中产以下,经济压力较大,婚恋市场无优势的一部分人群,去了国外,读书镀金,有实力又肯努力的,可以成为年薪5万美元的白领,或年薪10万美元的码农,可以进入美国的中产阶层。这一部分人,移民愿望非常强烈。


2. 中产阶级的平移bonus:在国内,处于中产的人,去国外,通常属于阶层平移。获得的是:更自由的环境,更安全的食品,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这一部分人,移民愿望中等,属于bonus。


3. 中上层阶级的储备:在国内,处于上层阶级的人,家庭有一定的资源积累、经济实力,自己在国内会创造更大价值,有更多的自我实现空间,有更高社会认同度…去国外,通常就会面对阶层下移的可能性。在国内有更多亲朋好友,何必忍受国外的孤独?


在国内可以开创公司,政府关系熟门熟路,何必适应国外的流程?在国内一年几十万-几百万rmb收入,何必在国外为人打工,拿几万美元平均薪水?这部分人,通常不会有移民愿望(除非面临危险,或想为自己留后路),但他们会在国内外同时配置房产,两边都作养老打算,送子女出国读初高中及大学,但在国内创造社会价值,享受相对轻易的自我实现。


然而,个体与个体不同。也有上层阶级的家庭成员,心怀田园梦想,想要远离权力中心;也有出身贫寒的有志之士,不愿安稳度日,独善其身,回国掀起自己的壮阔波澜;也有为爱情,逆着内心愿望做决定的;也有为事业,不得不做相反选择的,比如建筑在美国不景气,生化在美国不好找,艺术在国内未成形,等。


同时,时代与时代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很多人对未来中国二十年经济发展很看好,他们开始带孩子回国,接受中国教育。各国情况不再同于几十年前,离开中国=自救,当时在国外刷盘子都比在国内做官要好。然而近二十年,国内外形势,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好的状态,当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喜欢的工作,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在喜欢的城市生活,去喜欢的地方旅游,在喜欢的学校读书。


做到以上每一点,都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杰出的思考能力,强大的执行力,以及经济基础。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一心想从一个地方逃离,觉得离开这里,去哪里都好,通常会在新地方忍受预料不到的辛苦,然后打碎牙往肚里咽,陷入自欺欺人的状态。


说到底,国家或城市,只是生活的空间。你真实获得的,是生活的本质。决定生活本质的,第一是资源,第二是心智。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生活中思考的问题并无大的差异:
是否选择一家公司,是否继续读书深造,是否买房,是否辞职,是否结婚生子,是否送子女去私校,是否帮子女请更贵的钢琴老师…


生活的质量高低和满意程度,都关乎资源和心智。这两者确保的话,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


"


@知乎用户叶开:


“信息的不对称,是让人盲目选择和期望的源泉,多和真正体验过你想要体验的城市的人交流,认真的思辨的考虑别人的建议,会好很多。一个地方的优势,未必对你个人有用。”

"


本人在帝都干过几年,然后一把年纪出国念书也5年了,应该可以说几句。


还在武汉念大学的时候,我看着学校年轻的保安和学校超市那些年轻的妹子就在想,他们年轻的时候可以这么过,可是年纪大了,在大城市里还能做什么呢?这样的收入,这样的工作经验,是无法让他们在这里扎根的,只能又回老家去。大城市什么都贵,他们收入却很低,留在这里住筒子楼(帝都还有地下室和农民房等),意义何在?我跟同学讨论过,不得其解。


后来我自己去了帝都工作,工资当时尚可,那时候也没有要买房子之类的想法,开销嘛,宅男你懂的,生活还是很轻松。有一次我一时兴起去参观了一下我住处附近(水立方附近)的地下室,然后回来很震惊了一阵子。黑漆漆的一溜房间,昏暗的灯光,非常矮的天花板。有些人家房间没有关门,目测面积6-8平,有的是一家人住在里面。卫生间貌似就是两个,楼道里潮气混着臭味。


出来之后看着不远处刚刚建好的水立方,我把自己代入了一下他们的生存空间,然后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忍受,又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他们留在这里?比较巧的是小区理发室里面有个姑娘就住在那里,然后我就问了她这个问题。


她说她很爱理发这个工作,但是理发师却是个重男轻女的行业(我不知道是否如此),女理发师很难找工作。她来北京就是希望能够见识一下大城市的理发水平,学会本事,去开一家只招女理发师的理发店。她说这话的时候很认真,时隔多年我依然可以体会到她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后来看到了“蚁族”的纪录片,也问过一些收入不高但呆在帝都的朋友,正面的例子几乎如此,为了自己的某个理想留在这里(前提:都是20多的年轻人)。但为什么是帝都,为什么是大城市?因为他们的选择很少。


留在自己念大学的城市?是个选择,但国内现在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依然造成了在当地(非一线城市)毫无人脉的他们机会寥寥。


回故乡?中国除掉三四十个主要城市,大部分还是产业模式落后的地方。大学所学的东西,去了能干什么呢?年轻人多少都有自己的憧憬,大多数时候家乡显然不是一个可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


除掉自己所在地,其他的二三线城市对他们就是0,一片陌生。他们甚至不会知道自己在那里能否找到一份工作,自然选择的可能性很小。


北上广深占据了大量的公司资源,形成了更加完整,层次更多的产业链。让外来的学生们无论什么档次的,都有希望找到自己立足之地。各个行业的顶尖人物都在这些地方,只要能留下来,留在他们的身边,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即使那种机会微乎其微,也让他们有了希望。


而在经历不多的时候,希望就会被放大。希望和奢望的区别,其实只在你到底有多了解你期望的东西。很遗憾,对于20出头的年轻人,指望他们了解很深刻,是不切实际的。


同时,他们在大城市,见识到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知道了更多的东西,逐渐的在那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即使你没有机会去参与那些灯红酒绿,但眼界已然和以前不同了。


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吸引力比回老家当个小职员大太多了。他们在大城市的生活,无论高低,都已经把大城市的基因注入了他们的大脑。


呆的时间越长,越被习惯的力量束缚,越回不去了。曾经年少轻狂可以不想家。年长了,想念父母,但工作、爱情、孩子的种种担子一压,你能轻易谈离开,回到一个地方去从0开始吗?


其实移民也是同样的情况。无论是因为求学,还是因为对国内的状况不满,出国了就踏上了一条和在国内完全不同的路。投入的机会成本,就是以前积累下的人脉、工作经验、甚至金钱。你在出国的路上走了几年之后,也会和呆在北上广深一样,找不到回头路了。时间越久越是如此。


父母亲朋,说不想是假的。可是n年以后再回去,你的位置在哪里?国内的发展这么迅速,几年的变化足以让你以前的资本消耗殆尽。出国从头开始好不容易积累了一些东西,回去又清零。


从大学毕业出来,到国外留学+生活又回去,一个人最好的年华已经耗的差不多了。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让你的生活无比艰难。除掉一些特殊情况非留海外不可的,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都没有什么必须留在哪里的原因。


很多人所说什么空气好、自由什么的,真心说除非你在国内亲身体验过很黑暗的东西,很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否则你出来之后很可能想法就变了。


毕竟海外不是天堂,有他自己的问题,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外来户来说。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最好别想得太美好,尤其是完美。我现在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移民”。我会告诉我的这些朋友,一定要慎重,要有一个实质性的完美理由。



如果你想不清楚,你可以出来念书,真正体验一下当地生活,而不是看天涯看电视。跑出来又回流,付出的代价真的很大。真的很难回去的时候,又想念国内的种种,其实也是很煎熬的事情。


无论是出国,还是去大城市,过得平淡和远离父母其实都非当初所愿。只是在缺乏经历的时候,凭借肤浅的了解和印象做出的选择,然后靠着一腔热情撑过前几年。如果你最后真心发现这里适合你,恭喜你。如果你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那么一定要早做了断。


信息的不对称,是让人盲目选择和期望的源泉,多和真正体验过你想要体验的城市的人交流,认真的思辨的考虑别人的建议,会好很多。一个地方的优势,未必对你个人有用。


作为一个loser,发展的事情谈不上。只能讲一讲“人”和“城市”的合适不合适,以及为什么出现明明不合适却还要选择呆在特定地方的现象。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

@知乎用户半泽弯树:


“出国了就踏上了一条和在国内完全不同的路。投入的机会成本,就是以前积累下的人脉、工作经验、甚至金钱。你在出国的路上走了几年之后,也会和呆在北上广深一样,找不到回头路了。”

"


我就说些自己还算比较了解的在北美(美国)读硕士、博士、博后的高学历留学生们大致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不过分美化,也不矫枉过正,能让大家对国外有一个普通人视角的认识就好。


我个人属于想法相当传统的类型,人不大但是为未来和家人考虑得更多些,所以关注的问题不一定又普适性,各取所需就好。


对于日常生活,应该说第一代移民好不了很多,不适合喜欢国内热闹的人。暂时来看明显的好处有:大房子(condo/house)(仅限大农村,纽约和北加州这样的地方一般人不敢想的。比如湾区等地的差不多点也得150万刀而且还在涨的house,近百万的condo,几千刀一个月的小黑屋,屌丝在哪都是被压榨的命...而且这些房子基本都是sold in minutes。


在众多all cash的土豪同胞面前,凑个首付的难的还不一定能抢到),环境好,日用品吃的的相对便宜(当然要吃高级的也有,organic那就贵啦)。 没有那种狐朋狗友唱k、撸串、大保健的氛围(当然不是所有国人都喜欢,我就极其讨厌那些恶俗的消遣方式), 又没有亲戚朋友围绕的安全感 。这对一些中国人来说比较折磨。


“好山好水好寂寞,又脏又乱又快活。”——说得很精辟。


至于什么友善的氛围、有爱心又有文化的美国佬、处处充满爱啊什么的,这看你的心态了。微笑是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不过人家心里骂你什么你就不知道了。(当然不能否认现在即使留在国内,也一样是人心不古、各怀鬼胎。相比起来反倒一些老外反倒还显得真诚一些。见仁见智吧)


想深交?且不考虑你的英语水平能熟练到能理解人家话里由生长环境、文化差异带来的深层次的含义(比如说个笑话里面的笑点可能鬼佬、老印都笑吐了,你都不明白人家在干什么),你能指望人家跟你一个新来的外国人推心置腹吗?(当然这个也要分情况来谈。


所谓的天花板或者说歧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体现不出来的。这些东西存在与白人精英主导的上流社会、高管圈子、掌握国家政策、经济命脉的领域。种族的不信任与对能力的怀疑皆有之。(当然你不能说没有机会。无论赵晓兰嫁给了谁,无论骆家辉家世如何深耕几代等等,你能看到依然还是有机会的。)我相信多数普通人,尤其一代移民是没多少机会体会到“这种级别”的歧视的。


其实美国本地人的中产中下层、底层阶层固化也挺厉害。一般的老百姓还是挺可爱的。想想如果作为某个大农村极少数的少数族裔、说不定大伙拿你当大熊猫一样看还不一定。来不及欺负你。)非我族类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你再观察一下自己身边出国得那些人就知道了——多数人用的最多的还是中文社交媒体,圈子也很多局限于华人。(当然这点跟很多人的懒散惰性也有关。如果真的想融入环境,并非不可能。当然要付出努力去克服语言等等方面的困难)


多数人(之前说的留学生群体)努努力做个普通中产还是不难的。 但现在已经不是美国中产最幸福的时代了。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跟国内比肯定要好些(但是吃的很多也都是垃圾食品、工业化生产的东西,wholefood之类不是谁都消费的起的),但是一人轻松养活全家那种舒坦日子早就过去了。身份,房贷,车贷,401k,医疗,孩子上学——从daycare,到学区房,再到孩子大学学费——每样负担都挺重,每个月发完工资各种帐一扣其实也剩不下多少钱,不要说中国人还有喜欢储蓄的习惯。而且很多父母家人在国内的,去一次来回一趟机票钱也不少,而且出了急事也赶不回去。


当然,这只是概述一些有共性的东西各地、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牛人一年大几十万刀收入,几百万股权又是一番景象。普通人碰上工作机会多、华人多、房价便宜、消费低的地方,日子过得也相当舒服——这里赞一下德州,扒鸡绝了。当然还有很多人即使在国外留学也找不到(好)工作的人群,怨气自然就相当深了。


不考虑人文因素,对于想留在美国的人,其实最愁人的就是获得身份(绿卡和公民)。前面已经提了一些。一个身份涉及太多问题——工作生活是否稳定、福利(这点需要强调一下,很多人经常提美国福利如何如何。人家针对的是有“身份”的人。


况且很多类似低保的福利,并非长久之计,不要指望太多,如果你不希望把自己跟老黑、老墨等垃圾人口特多的群体化为一类,不想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比如不劳而获的心态等等),就别想太多)、工作跳槽的机会和很多敏感专业的就业(比如航空等领域)等等。


对于除了读书期间能拿绿卡的和投资移民的少数人之外的人,获得工作签证+身份,相当难。多了不说,可以了解一下现在即使你费老大老大劲找到工作后,H1B签证抽签的惨烈程度以及对此惨烈程度未来持续加剧的预期,还有绿卡排期之长。


对于工作本身,北美多数职位工资起薪要比国内高很多。不过尤其对第一代移民,大多数人肯定也不是技术天才,在公司里升职是比较难的。这与种族歧视关系不大,与语言、文化背景关系很大。这点可以对比老印群体在美国职场的境遇(团结,排外,优秀的被殖民传统都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当然,在这里假期压力相对国内较小(但是,除非工作能力极强,下了班以后可以完全脱离工作的人我想不多),而且找工作年龄歧视不像国内这么严重——至少不用太担心人到中年失业然后很难找到活干(当然,有些cycling的行业,也难说)。


买车相对便宜,但也没有很夸张。有些人瞎起哄看了美国官网上的价格基本都是比国内价格便宜至少一半左右。麻烦看看配置。不了解所有品牌是不是这样,但是至少奔驰,那都是最最乞丐版的价格,选装了各种配置跟国内同一水平以后,其实便宜的那些差距不很大,比如cla260。加上各种税,各种保养——欧洲豪车后期养车也很贵,不说别的因素,光美利坚人工多贵都有数吧?奔驰500刀以下自己掏钱。


所谓便宜,更多是因为挣得多。在大农村只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没车基本哪都去不了。总有人说买车便宜如何如何,其实国内买车尤其好车,最多一半是自己开的,剩下是给别人看的。国内开好车那种优越感,在这少很多。但不是没有。


奔驰、宝马、凌志什么的在这一样是好车,很多老百姓也是开不起的,无非就是生活条件更好,社会发展完善,但没有上升到“蓝天白云梦”“用个iphone就是装B炫富”的程度。老百姓仇富/拜金风气没那么盛,贫富差距、人口密度也没那么大。


拿湾区来说,很多码农半年工资(不吃不喝)能买辆顶配宝马3系。这时买了宝马,除了真的自己喜欢开车,享受驾驶的快乐,会跟国内开宝马是同一种感觉么?(晒朋友圈、人人另说。我还记得几年前一个朋友晒自己的5手胜达被刷好几页屏的壮观景象。)


另外奢侈品相对便宜的问题,思路跟买车类似。


其他消费各地有差异,跟你要求水准也有关。这个上面提到过一些,不说太多。不下馆子,不总吃高级货,自己做着吃还是挺省的,确实不错。


关于治安,别的地方不清楚。富人区治安当然好,贫民窟要比国内危险多了。尤其是黑人之类少数族裔聚集的地方。当然房价与这个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换一个层面来看,感觉(只是个人感受加推断)有回国倾向的,不一定非官即富或者说爱国,很多是在综合父母可以提供的帮助、工作机会还有家庭问题没太大困难的人。


这些人有很多都想回来,尤其能比较好地归到自己家乡的,幸福感绝对暴增。否则,对于一切都需要自己打拼的孩子们或者真的热爱北美环境的人,还是会留在那。毕竟同样的职位,那里起步工资很多,人情关系起的作用也相对小点(不是没有)。



所以幸福感、动机什么的,见仁见智。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很多人出去,或许想了解一下行业的顶尖水准是什么样 ,或许想多挣钱,再或许只是想多见见外面的世界而已。

单独提一下钱的问题,大家大致有个概念就行。每个个体的情况都千差万别。就码农来说,拿能进google facebook microsoft oracle linkedin等公司的比较优秀的同志来说,刚进去拿10w刀以上不是问题,total package/总共12-3w很普遍。独身而且过得比较舒坦的情况(比较主观,败家的30w都是贫困线,看自己)下,按照现在汇率一年攒20wrmb以上不太难。


所以,对于苦逼、贫困与否这类比较主观的判断,大家自己有数就行。(还有那个”平淡“寂寞”,有钱了,没事出去旅游,也是很爽的)比如,有些论坛里,年收30w 50w刀都有很多人喊贫困线,大致意思是“扣完各种税,还完150w刀以上学区house和2-3部高级车的贷款,存满401k,给孩子存够学费,上私校,两天去次michelin,顿顿有机食品,也买不了几个艾玛湿、驴牌、屌牌了,好贫困。”就这完全没得谈啊,根本不能一起愉快玩耍了。


当然,高收入码农只是其中一个群体,也有很多,可能是很多的人,还维持在5-7w甚至更低还要养活全家的水准。生物那么苦13的专业,一样能出施一公这类狠人,基础学科再苦,比如数学、物理、力学等等,也有很多nb的phd在花街闯出名堂。三言两语无法概括。


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也是面临无数巨大纠结后得出得结论——生而为当代中国平民,真的是件相当苦逼的事。

希望民智渐开,越老越多的国人走出去,留在那。不说远的,咱们的邻居,印度三哥们,感觉都是有类似政治力量在支持国内的人打破脑袋,连蒙带骗加忽悠往美利坚捞人。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发达国家工作或移民,即使过得平淡,远离亲友,仍然义无反顾?”


这个问题貌似已经限定了很多条件。就说美国,平淡是肯定的,因为两片大陆各自的文化传统都不一样,不适应肯定就平淡。 大多数人除了远离亲友之外,还是能获得比国内好很多的生活吧。外边职场不一定就不勾心斗角,但是很多时候可能跟国内为了一个月几千快的工资跟各色人等倾轧、算计相比,生活还是相当幸福了。不要说二线城市,即使一线,月薪能过1w的,也不是多数吧。


还记起不记得谁说过的一句话——“北美很多矫情的人,抱怨的大多是‘活得不爽’。岂不知国内更多得多的人关心的是如何‘活下来’”。